科学家精神的中国内涵、时代意义及弘扬机制
作者: 史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科学家精神发表重要讲话,对两院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提出殷切希望,勉励他们将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相结合,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希望两院院士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的最新表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科技和人才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准确理解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现实意义及弘扬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科学家精神是中国特色文化概念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作为具有中国特质的科学文化概念,科学家精神是我国从事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铸就的独特精神气质,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国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
科学家精神是历史与当下两个阶段的统一。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科教兴国实践的不同阶段凝练出的精神气质。实际上,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同时就是一部科学家精神的生成史。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老一辈科学家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科技发展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还是进入新时代,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积极把握当下科学发展的前沿和科研模式的变化,做出新的更大科研成就,伴随科技事业不断前进的始终是常用常新、日臻完善的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不同于西方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分裂,我国的科学文化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哲学观中的有机整体、联结转化、和谐共生等思想,化解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割裂与冲突,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始终强调和合与圆融。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科学家精神既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研实践活动中积累、总结、升华而来的宝贵科学财富,本身暗含着求真的创新内涵,同时又作为一种强大人文动力持续滋养着我国的科技事业,具体表现为向善尚美的价值追求激励科研人员勇攀高峰,如此良性循环,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不断充实和完善。
科学家精神是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的结合。异于西方科学观长久以来的实证主义传统——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存在,我国的科学家精神关注人的主体维度,重视科研活动中的科学家角色,尤其强调科技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其中爱国更被奉为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大力提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论述,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将自己的科研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科学虽无国界,但科学家始终有祖国。
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势在必行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作为具备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概念,科学家精神是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祖国建设、勇于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将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全面良序运行,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当下极具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伴随着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面临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卡脖子”难题,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大力弘扬、培育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对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基础研究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持续鼓舞着我国科研人员投身基础研究,产出普遍的知识和对自然及其规律的理解,为应用研究积蓄强大后劲。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的大力弘扬将支撑前瞻性基础研究,催生颠覆性创新成果,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提升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和水平,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支撑。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源泉之一。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谈及科学家精神时,习近平总书记曾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除了强调爱国主义的底色外,创新精神也是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勉励科技工作者在胸怀祖国的同时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都发生了新变化,我国的科技整体水平虽大幅提升,但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等难点问题依旧存在。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弘扬、培育、传承科学家精神尤其是创新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打破西方科技封锁,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和最前沿。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社会全面良序运行的重要力量。科学理念促进了人类的繁荣,科技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这一点早已被历史和现实证明。历史上的科学用理性取代了信仰,以批判打破了迷信,促进了人类的启蒙与解放,培养了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的精神,尤其科学技术明显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极大便利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实现了巨大飞跃。如今,人们的寿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识、幸福等依旧离不开科学技术,社会的运转越来越多地倚重科学家的专业知识,如果继续运用知识来促进人类的繁荣,即将取得的进步则是无限的。在这一大背景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利于在社会塑造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以长期科研创新实践生发和积淀下来的家国情怀和价值追求,鼓舞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取得新的更大科技成就,将在促进科技发展、民族强盛的同时,及时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源源不断地助力社会发展与进步,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良序运行。
三、代际赓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在大变局中探索科技强国之路,需要弘扬、培育、传承科学家精神,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则需要老科学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少年等不同代际主体接续努力、通力合作。唯有将老中青力量相结合,才能持续滋养出服务国家意识强、科技创新能力优的人才,进而不断反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真正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源头活水。
老科学家是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老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和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宝贵精神气质,是我国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源泉,对于弘扬、培育、传承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的传帮带作用。作为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老科学家们堪称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作为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已进行15年的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带领公众系统深入地了解两院院士们的重大成就、卓越贡献、感人事迹和高尚品格,作为我国科学家精神的缩影,激励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实践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作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排头兵,老科学家还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科普人才。一个国家越早重视科普,其科学技术水平将越早得到提高。尽管有调查显示,在我国96.78%的科学家表示愿意参与科普活动,但实际参与过的仅占一成。科普工作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因为“好”的科普作品需要在鞭辟入里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方法和精神的目的。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专业论文的科学家不一定能够写出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文章和著作,而取得重要科学成就、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的老科学家由于长期的科研工作积累,能够高屋建瓴、得心应手地从事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学家精神的实践者。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处于创新产出的最佳时间,作为科技前沿的开拓者和重大任务的担纲者,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进行科研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弘扬、培育和传承着科学家精神。这主要体现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的日常工作中,勇攀科技高峰,敢于创新创造,遵循科研伦理,严守科学规范,坚持以获得知识、追求真理为目的,重视客观事实证据,及时接受同行评议,讲求科研诚信,规避科研不端。他们尤其关注自身的科研成果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风险,避免破坏性后果的出现,强调负责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视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
作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力军,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最了解当前科技前沿、深度和复杂性的人,具备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可接受信息的条件和潜力,便于向非专家群体解释其工作,在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像老科学家和两院院士一样“学会讲故事”,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比喻、寓言等形式,用流行的叙事语言而非专业的科学语言,借助贴近群众生活的传播渠道,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毕竟人类的智力似乎是为创造故事而特别设计的,它代表着接受信息的最自然的方式,这就要求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拥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情商、文字或口头上的修辞沟通能力。
青少年是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伴随着知识的普及化和科学的民主化进程,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其中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水平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陡升式阶梯分布。尽管总体呈现提速增长趋势,但我国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与建设高水平国家仍有差距,亟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科学理性的文化氛围,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国家观,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激发其科研好奇心与创造力,让“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成为青少年的理想追求。
作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科研创新的后备力量,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培养其国家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鉴于青少年特殊的年龄阶段特征,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教育载体也需时时更新。比如开设服务青少年的科学家精神专题课程,融合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手段,利用课内和课外两种教学资源,完善配套读本、课件、视频等教育载体,搭建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体系;利用游戏手段,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和科研活动转换成青少年容易接受的形式;联合主流媒体设立专栏,制作节目,巡讲、宣传科学家光辉事迹;借助新媒体组织知识竞赛,进行网络直播,加强青少年的科学参与和互动;依托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基础设施,组织青少年参观展览、志愿服务,建立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拓展科学沙龙和工作坊,帮助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总体而言,科学家精神是具备中国特色的科学文化概念,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老科学家打头阵,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担任主力,也要有持续不断的青少年供给后备力量。唯有不同代际主体通力合作,突出科学家精神引领作用,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学文化环境,促进科技创新,产出科技成果,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科技伦理(科研诚信)专项课题“当代科技伦理文化的内涵体系与建设路径研究”(23SLA-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