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金融赋能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

作者: 冯 俊 原森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江苏是沿海经济大省,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明确指出要增强经略海洋意识,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扎实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奋力谱写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近年来,全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海洋经济发展呈现稳定的增长势头,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金融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推动海洋金融创新服务与产品供给,完善海洋金融支持体系,对于江苏在海洋强省建设道路上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海洋金融的主要特征

海洋金融是指在海洋经济活动中,涉及货币流通、资金融通、信用与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的总称。通过海洋金融的有效运作,可以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推动海洋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提升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海洋金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海洋金融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海洋金融涉及的产业领域广泛、金融工具多元以及参与主体多样。从产业领域来看,海洋金融不仅服务于传统的海洋渔业、海洋运输等产业,还涵盖了海洋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旅游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在金融工具方面,海洋金融融合了信贷、保险、证券、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不同工具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为海洋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例如,海洋信贷为海洋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海洋保险为海洋经济活动提供风险保障,海洋证券和投资基金则为海洋产业的融资和投资提供了多元化渠道。这种多元化的金融工具组合,使得海洋金融能够更好地适应海洋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海洋金融的参与主体包括金融机构、涉海企业、政府部门以及投资者等,各方通过复杂的金融关系和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机构作为核心主体,肩负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服务的重任;涉海企业作为需求方,借助金融工具获取所需资金及风险保障;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和监管框架,为海洋金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投资者则借由参与海洋金融市场投资,共享海洋经济发展红利。这种多元化的参与主体结构,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助力海洋金融更好地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金融具有高风险性特征。这主要源于海洋经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海洋经济活动面临诸多复杂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直接影响到海洋金融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海洋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带来了巨大的自然风险,如台风、海啸、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以及赤潮、海洋污染等生态灾害。这些灾害可能导致海洋基础设施损毁、海洋渔业减产以及海洋运输中断等损失。同时,海洋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也带来了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海洋产业的开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更新换代的加速,使得海洋金融面临较大的市场波动和技术落后的风险。例如,海洋油气开发项目通常需要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开发周期长达数十年,而市场需求的波动和技术的快速更新可能导致项目收益不及预期,甚至出现亏损。此外,海洋金融还面临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海洋法律法规的复杂性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使金融机构在开展海洋金融业务时需要面对更多的合规挑战。

海洋金融赋能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进路0

海洋金融兼具开放性与排他性特征。海洋经济的全球化属性赋予其高度开放性。海洋的流动性、连续性和贯通性使其经济活动具有国际化特点,国际社会在海洋公约、金融、法律等领域已形成统一标准,海洋金融由此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体系。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各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活动提供了基本框架,国际海事组织(IMO)则通过制定国际航运规则和标准,规范海洋运输活动。这种国际化标准的建立,使海洋金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的互联互通。海洋金融的排他性也较为突出。海洋金融的专业性强,资金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不同环节的金融工具差异显著,导致海洋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普通金融机构和专业人士难以轻易涉足。例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融资需求通常涉及复杂的项目融资结构和专业的风险管理技术,只有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的金融机构才能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二、海洋金融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海洋金融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在资金融通层面,海洋金融精准对接涉海企业需求,为海洋科技研发、深海资源勘探注入资金,突破产业瓶颈。同时,凭借风险分担机制,为渔业、航运业保驾护航。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本流向新兴海洋领域,助力海洋经济迈向高端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通过精准的资金引导,实现高效资源配置。海洋金融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功能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海洋经济项目通常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传统融资渠道往往难以满足其庞大的资金需求。在此背景下,海洋金融凭借多元化的金融工具与机制,精准引导资金流向海洋经济的关键领域及薄弱环节。具体而言,通过设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发行海洋专项债券等创新举措,有效吸引社会资本,缓解海洋项目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从理论层面来看,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是海洋金融赋能海洋经济的逻辑起点。依据金融中介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金融机构凭借其专业化的风险评估体系与资金分配能力,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海洋金融通过精准的资金引导策略,将有限的金融资源合理分配至最具发展潜力与战略意义的项目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而言,海洋金融借助市场机制实现资金的高效配置,其逻辑基础在于市场机制能够综合考量项目的经济前景、技术可行性以及环境可持续性等关键因素,筛选出具有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项目进行投资。这一过程不仅能有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能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shi20250414.pd原版全文

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增强抗风险能力。海洋经济面临的诸多风险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海洋金融通过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服务,为海洋经济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海洋保险是海洋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工程等提供风险分散机制。根据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可以有效分散风险。海洋金融通过保险、信用评级、金融衍生品等工具,为海洋经济活动提供多层次的风险保障机制。海洋保险通过风险池化和再保险机制,将个体风险分散到更广泛的市场中,以此降低单个企业和投资者面临的潜在损失。同时,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工具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好识别和管理海洋项目的风险,从而做出更为合理的投资决策。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也可以用于对冲海洋经济中的市场风险,稳定涉海企业的经营收益。通过对冲机制,涉海企业可以锁定成本和收益,减少市场波动对其经营的影响。这种风险保障机制不仅能保障海洋经济的稳定运行,还能增强涉海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海洋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有助于降低海洋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根据金融稳定理论,通过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海洋金融能够减少海洋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从而增强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

推动海洋经济的创新升级,激发其内生增长动力。海洋金融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赋能作用还体现在其对创新的支持上。一方面,海洋金融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海洋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促进海洋产业的技术升级。海洋金融通过设立海洋科技投资基金、提供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的创新项目,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金融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是海洋金融赋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逻辑基础。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金融支持能够通过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在海洋经济领域,海洋金融通过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了海洋科技研发的门槛,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与扩散。这种协同效应不仅能推动海洋产业的技术升级,还能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海洋金融通过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海洋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海洋经济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这种协同效应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层面。通过金融与科技、产业的有机结合,海洋金融为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江苏发展海洋金融的基础与优势

江苏作为海洋大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较早开启了海洋金融的探索之旅,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策支持为海洋金融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政策支持对海洋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能够有效降低海洋金融业务成本,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同时,明确的监管框架和风险补偿机制,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海洋金融领域。政策引导还能促进海洋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海洋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江苏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与海洋金融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支持海洋金融体系的构建和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例如,《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通过财政资金支持、设立海洋经济投资基金等方式,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涉海企业发展。政府还通过“拨改投”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产业发展,设立总规模达 100 亿元的江苏省海洋经济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海洋产业。此外,江苏计划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海洋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这些政策为海洋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财政支持,为金融资本流向海洋经济领域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坚实的海洋产业基础为海洋金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坚实的海洋产业基础为海洋金融提供丰富的业务场景和创新动力。海洋产业的多样化和规模化发展,带来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促使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海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助于形成海洋金融服务聚集区,促进金融资源的集中配置和高效利用。近年来,江苏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4 年,江苏重点推进的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正增长,海洋船舶出口规模居全国首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上升。江苏海洋制造业持续向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方向转变,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井喷式”增长。截至 2024 年底,全省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 786 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8.8% ,其中,上市企业13 家、规模以上企业666 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4 家。此外,江苏在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业等细分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海洋金融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标的,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多样化的业务拓展空间。同时,江苏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逐渐显现,通过建设海洋产业特色园区和创新平台,进一步整合了海洋领域的高端资源要素,为海洋金融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为海洋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有助于促进资金的融通,使资金从盈余主体流向短缺主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分散风险,降低海洋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强市场信心;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的金融服务能力,更好地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江苏作为经济与金融的双强省份,其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为海洋金融的崛起筑牢了根基。2024 年,江苏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突破 2.7 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 2.44 万亿元,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全省金融业运行态势良好,呈现出总量稳定、成本降低、结构优化以及风险收敛的积极态势。信贷资源精准配置,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以及普惠小微贷款等领域的增速均超过整体贷款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江苏资本市场融资活跃度持续领先全国,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规模和在投项目数量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江苏金融业的高效运作与创新活力,为海洋金融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多元化的金融工具,江苏能够精准满足涉海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shi2025041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