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南京答卷
作者: 高 阳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未来发展优势的战略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要求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历次对江苏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领会,努力做到理解更全面、把握更深入、落实更主动,为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要素内涵作出新的拓展和深化,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准确把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需要重点统筹协调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用好科学方法论,坚持先立后破、立破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先“立”,既强调先进生产力质态建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指出在破旧之前要加强对现有事物的巩固和完善,逐步构建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基础。后“破”,是指通过改革创新,破除旧有的思想藩篱、制度禁锢和路径依赖,为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立”和“破”作为矛盾双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诠释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和新的否定三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客观总结经验、科学指导实践,指明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中立与破的次序关系,为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一系列问题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找准落实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点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搞一种模式。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的统一目标,如果“一哄而上”都发展一种产业,极易出现千篇一律陷入“高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对此,要清醒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既要谋全局,遵循新质生产力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牢牢把握本地区、本领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以及在产业分工、区域协作中所处环节;又要谋一域,充分考虑地区、产业的个性情况和特殊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扬长避短,互补发展,形成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的合力。
把握发展规律性,坚持有序衔接、新旧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不仅仅是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更要关注传统产业领域的转型升级。“传统”与“新兴”并非割裂、对立的关系,传统和现代、新和旧,都是相对的、辩证的,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而非简单的业态。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传统产业的设备升级、工艺革新等迭代更新,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传统产业并不是落后、无效的“低端”产业,而是稳固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其庞大规模既为新兴产业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支撑,也为新兴技术提供多维应用场景。应当“喜新”不“厌旧”,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关系,采取正确的科学方法,提升新旧动能转换能力。
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把准节奏、快慢有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抢抓机遇,同时也提醒这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要掌握快与慢的辩证法,坚持“快思维”“慢思维”并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新赛道的竞争上决不能掉队,要以强烈的紧迫感、时代感,按照中央部署具备条件的马上办、抓紧干,坚持率先探索、能快则快,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新产业的培育壮大、新技术的创新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遵循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客观规律,摒弃短期行为,对条件不完全具备或者一时看不准的项目,不能急躁冒进、匆忙上马。要把握节奏和力度,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新质生产力稳步有序发展。
融入双循环格局,坚持一体推进、内外联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这意味着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才能确保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同时,开放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这强调自主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当井底之蛙,要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开放中获得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优质资本资源、前沿技术和拔尖人才等创新要素,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
二、系统把握新质生产力与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对于南京而言,有着更为特殊的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南京高质量发展亟须回应的“必答题”。从 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本质属性和实践路径。在 2024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一目标定位,既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也是南京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南京有条件扛起“先行者”担当,有责任发挥“试验田”作用,理应在支撑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过程中承担更多重任、作出更大贡献。
新质生产力是南京高质量发展亟须打好的“优势牌”。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应充分发挥南京的科教资源禀赋优势,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作为重要抓手,以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的攻坚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4266”产业体系构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以集群强链为标志的产业竞争力“立起来”,实现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shi20250415.pd原版全文
新质生产力是南京高质量发展亟须落子的“先手棋”。要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当前南京经济运行持续平稳恢复,但回升向好基础尚不稳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和瓶颈制约仍然较多。一是经济运行承压明显。2024 年上半年,南京经济增长 4.4% ,较一季度提升 0.6 个百分点,但仍处全省末位,一些指标的目标缺口依然较大,完成 2024 全年经济增长 5% 以上的奋斗目标需付出巨大努力。二是城市竞争态势逼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争分夺秒,抢抓机遇,竞争日趋白热化。其中,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杭州市提出“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创新杭州”定位,合肥市明确“新质生产力全国重点城市”目标。为此,必须把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抢占关键赛道,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把牢发展主动权。三是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南京的产业体系还没有迈入中高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产业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还不强,对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存在明显差距。四是创新优势转化不足,“科—技—产”循环融合还需畅通,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同时,创新生态有待优化,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还需进一步畅通。

三、充分彰显南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色
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京时作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重要指示,都指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南京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迈出坚实步伐,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形成的先发优势。南京锚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目标,持续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居第四位,全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升至第 6 位,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升至第9 位。一是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在基础研究领域,29 项成果获 2023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第三;发布广域确定性光电融合网络、6G 无蜂窝广域覆盖等全球领先的原创成果。在产业技术领域,翼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内核自主化率达 100% ;
实现光刻胶用电子化学品国产替代;焊接和重载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二是科研主体基础雄厚。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筹建正式启动,已获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 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1家、国家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3 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 1 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3 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13 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1000 亿元。三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紫金山实验室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若干举措》,并在南京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分中心。四是着力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组建总规模 2000 亿元的“ ⋅4+N,⋅⋅ 产业基金集群,扎实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的坚实支撑。南京始终把产业强市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版头条”,围绕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构建“4266”产业体系。一是制造业集群强链效应显现。提速支柱产业焕新升级,总投资超100 亿元的梅钢片区转型提升项目,总投资292 亿元的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及新材料项目加快推进,成功获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与中国电科、中国电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培育“ ⋅2+6+6′ ”创新型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南京全市未来产业业务收入达1920 亿元,同比增长 28% 。二是服务业发展优势持续增强。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小米集团华东总部、恒生电子江苏总部、博西家电全球研发中心等项目落户或投入运营。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升到 56.6% 。全国首创从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延伸提供数据要素流通服务,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 16.5% ,近三年提高0.6 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三是高质量发展质量效益加快提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 42.2% ,近三年提高3.6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 57.1% ,近三年提高2 个百分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3.1。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十四五”以来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 15% 。工业主导型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917.16 万元/ 公顷。
集聚优质生产要素形成的强劲潜能。在《2024中国强城指数报告》中,南京居大中城市第 6 位,体现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对南京城市发展的贡献较大。一是关键改革增强潜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以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激活高效率创新,扩大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高效能治理,部署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十项攻坚性任务”。二是重要资源加快汇聚。南京拥有普通高校 51 所,位居全国第 3 ;两院院士 96 名,位居全国第 3 ;全域集聚国家重点人才工程 1678 人,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深化重要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4% 左右,南京拥有上市公司 163 家,构建“ ⋅4+N′′ 产业基金集群,与五大 AIC 全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基金总规模达 300 亿元。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市场培育初见成效。三是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获国务院批复,明确到 2035 年城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空间达到 334.4 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总量将达 303.1 平方公里。开展南京都市圈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建立市域“中心带城郊、先发带后发、相邻成一体”的联动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跨区域、跨板块流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shi2025041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