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党群微家”阵地助力基层治理

作者: 龙生波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连云港市灌南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沿海,位于苏北四市四县交界,县域总面积103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2万,常住人口约61万,辖11个镇、238个村(社区)。近年来,灌南县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聚焦基层党建阵地“建管用”全过程,引导“五方力量”,以49处“党群微家”为载体,以阵地联建促资源共享、组织联动促治理协同、力量联合促服务增效的“三联三促”工作法为抓手,努力打造多层次、有温度的“红色前哨”,全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水平。

一、聚焦多元需求,将党群“微阵地”建到家门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灌南县不断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聚焦平台载体、工作力量等6方面要素发力,做实建强49个“党群微家”,全力打造辨识度高的党建品牌,选树影响力广的示范工作法,建成群众满意的党建阵地,让基层治理服务“神经末梢”更有温度,更具质感。

统筹资源,科学布局。综合研判县城区8个社区情况,按照“划清底数、划全功能、划明责任、划活资源”要求,搞清楚村社边界范围基本情况、村社人口规模、村社用房布点、村社班子运转情况、党员群众突出诉求、影响社区划分不利因素等六个方面,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边界控制等“三大原则”,采取“先全部改制,后逐步完善”的办法,以3000名实际居住人口为基准,推行“拆”“改+拆”两种模式,将8大社区划分为49个微社区。从基层实践和群众需求出发,整合区域党建资源、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利用现有的社区服务阵地、集体闲置资产、物业服务场地等各类空间,通过新建、调剂、保留、过渡等方式,建设各具特色、功能实用、植根群众、富有灵魂的群众家门口的“党群微家”,破除社区工作“量大面广服务难”问题,为居民提供贴心暖心服务。

规范建设,示范先行。坚持规范化建设“党群微家”,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场所最小化、功能布局最优化”的原则,构建党员活动中心、协商议事中心、公共安全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基本情况展示区“一区五中心”服务体系,打造开放、集约、共享的标准化党群服务站点,在小区主入口、主干道等处设置“党群微家”指示牌,统一悬挂“党群微家”LOGO,让居民看得到、找得到,使微家成为社区党建的“蓄能中心”、便民服务的“第一窗口”、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平安稳定的“瞭望哨塔”。注重试点先行,引领带动,坚持“一社一品、一家一特”,综合考虑房屋基础、服务半径等因素,分区域精品化建设“党群微家”示范点,用好用活教育、民政等条线资源,配套建设“四点半课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食堂、暖“新”驿站、电商直播间等功能室,提供养老托育、帮办代办、政策答疑、就业指导、休闲娱乐等便民服务,真正实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干部有行动。目前,初步形成东苑“幸福满苑”、会涧“相涧欢”、富康“富泰康乐”、清华“清心为民”等8个“党群微家”品牌。

建强组织,锻强队伍。以“党群微家”为单元,设立“海绵型”功能党支部,构建“社区大党委+微家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从“吸收、聚合、释放”三个维度增强党员教育管理效能,强化基层治理,深化便民宜居。建强“微家掌舵人”队伍,注重从镇机关年轻干部、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等“三类人员”中择优选拔到“党群微家”任党支部书记,选派政治强、素质高、懂基层的退休和改任非领导职务老干部进微家担任党建指导员28名,全面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通过设置“党员驿站”,开展“支部吹哨、党员报到”活动,以开通“先锋报到热线”、实行“码上报到”等具体举措为抓手,吸收5300余名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到“党群微家”报到,开展志愿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微家合伙人”模式,分批次招聘115名社区工作者,整合吸纳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物业企业等力量,逐步形成“微家党群服务站和社区工作人员、专职网格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纠纷调解员、民情信息员、物管联络员”的“一站六员”治理格局。

二、注重贯通体系,以工作“微机制”带动优服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灌南县完善机制,规范程序,推动建成“干什么先听群众说,干什么先由群众商,干得怎么样让群众来评”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通过微家发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群众参与治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水平。

建立党建统筹机制。完善党委抓牢支部、支部严管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抓管带”组织体系,健全县镇领导干部社区党建联系点机制,常态化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基层治理工作难点堵点问题,确保“党群微家”牵引有力,运转有序。建立健全社区“大党委”机制,注重从社区民警、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中选聘兼职委员,制定责任、民情、破难“三张清单”,推动规范强起来,工作联起来,实事办起来,实现分内事速办快通、民生事及时沟通、梗阻事有效疏通“三大联通”。强化微家党支部组织协调作用,以“党群微家”为核心,聚合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等部门,建立“心安联盟”,通过“一份图表、一张清单、一项制度”,明确“谁来包、包什么、怎么包”三个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凝聚治理合力,助推基层治理精细化、标准化。建立在职党员“双向管理”机制,通过学习教育联做、组织生活联过、党员管理联通的“三联”机制,对党员实行“属地+住地”党组织“双轨制”管理,激励在职党员到“微家”发挥作用,引领小区居民从“看客”变成“当家人”,在共建美好家园中发挥“助推器”作用。

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行微家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微家党支部牵头建立“三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微家党支部对重大事项的领导决策制度,明确“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权。将每月10日定为“小区议事日”,召集业主委员会成员、纠纷调解员、民情信息员、物管联络员等“六员”开展议事活动,协商解决微社区重大问题、重大事项,会办居民反映的痛点堵点问题。搭建镇党委、社区党组织、微家党支部“三级书记面对面”交流载体,“书记们”零距离听民声,面对面解难题,收集并解决各类问题3000余个。建立覆盖微社区、小区、楼栋各层面的民情恳谈会及事务协调会等协商议事平台211个,完善协商机制和常态化运行办法,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紧紧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实现了“小事不出微家、大事不出社区”目标。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坚持以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将微家专职工作者队伍纳入全县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分级分类组织开展培训8期,鼓励51名微家专职工作者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加快推进专职工作者向专业社工提升。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及动态增长机制,年增幅达9.1%。定期开展“最美社工”“服务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30名微家工作者荣获先进个人称号。拓宽微家专职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选拔优秀微家党支部书记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5名,28名年纪较轻、发展潜力较大、工作作风扎实的微家专职工作者纳入社区后备干部库。强化经费保障,县财政按照每个微家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推动“党群微家”有足够的物力、财力开展居民感兴趣的党建活动和文娱活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化考评机制,坚持以小区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微家工作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进一步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及评价权,每年评定“居民满意党群微家”10个。

三、坚持协同联动,让基层“微治理”释放强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并强调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调动城乡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自主自治的积极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灌南县以阵地建设为依托,发挥党建资源集聚效应,推动社区与挂联单位共驻共建,基层治理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不断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制订自治公约,培育志愿队伍,构建各尽其责、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推动网格党建向高水平迈进。推行镇党委、社区、微家、网格四级服务模式,落实镇班子成员直接联系微家制度,常态化开展调研走访。49名微家党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117名微家工作人员兼任网格员,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走街巷,进住户,听民声,察民情,建立完善居民需求清单368条,有机联结驻区单位、群团组织及各领域党组织,制订服务项目清单143项,实现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强化数据赋能,在全省率先建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充分整合生态环境、燃气卫士、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等县内各部门及各条线现有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政务监管平台,集成智慧灌南App、“12345”便民热线等功能,拓展“1+4+N”模式,推动部门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互用。推行“一号受理、一体派单、联动处置”工作模式,实现“群众点单、微家接单、平台派单、部门办单”,落地落实便民服务事项135件。创新“3361”快速反应机制,针对群众诉求,做到30分钟内到达现场,普通问题3小时内解决,复杂问题6小时内解决,重大问题1天内形成方案,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有效压减办事时长40%以上。搭建“人房采集”模块,助力微家工作人员“扫楼”“敲门”行动,实现“人、房”等信息一次采集,按需共享,统一管理。

推动力量下沉向高精度迈进。持续深化“一挂三联”进基层、“一强三带”促振兴活动,92家县级机关单位下沉“党群微家”开展挂联共建,设立104个党员志愿先锋岗,成立22支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结对服务1200余次。整合综合执法、公安、住建、应急管理等单位力量,依托微家创建“平安大联盟”,设立微家综合执法工作站49个,全范围、全领域、全覆盖地开展“梳网清格”攻坚行动,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违停乱放、违法建设、物业纠纷等突出问题315个。支持社区民警进微家,落实社区民警每周与微家党支部联系见面制度,“面对面”了解微社区治安管理、反电诈等工作推进情况,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作用,引导“三官一律”“五老人员”等参与“小区议事日”“庭院议事会”等各类居民议事活动,协助调处化解各类纠纷矛盾221个。聘请87名外卖员、快递员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通过网格小事“随手助”、安全隐患“随手拍”、政策宣传“随手派”、买药送菜“随手带”等方式参与社区治理,帮助收集解决各类问题350个。

推动便民服务向高质量迈进。注重整合力量为“马”精准赋能,推动权责匹配为“车”有效减负,扎实开展减制度牌子、减标识牌子、减不当宣传牌子、让制度法规进手册、功能业务进大厅、宣传口号进定点公开栏的“三减三进”行动,累计清理整改不规范标识牌1408个、制度牌2281个、宣传牌1991个。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开展“减表减账减事项”专项行动,简化“党群微家”工作综合台账指导目录,不断在质量上做加法,数量上做减法。持续深化“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将服务窗口建进党群微家,每年可为居民办理民政、人社、计生、医保等事件3万余项。开设“党群微家”趣味课堂,举办知识宣讲、健康服务、就业培训、文娱活动、应急演练等党员群众想来爱来的活动,激发居民自觉参与度,让“党群微家”凭特色“聚人”,凭实力“圈粉”。依托“民呼我应”工作模式,坚持问需于“邻”,通过“微心愿征集”收集建议800余条,引导党员一对一认领帮办。聚焦“一老”,建立“爱心食堂”,打造“健康驿站”,开展“微家义诊”,提供低价代餐、休闲阅读、按摩理疗、书法绘画等服务,近万名老人受益。针对“一小”,开办“四点半课堂”,让“学校放学、微家开课”成为常态化、制度化,解决500余名学生放学后无人接送、无人辅导问题,开展“传知识、长本事”“科普向未来”等系列活动50期,打造全成长周期教育课堂。一项项办好百姓“心头事”的“走心”服务,让“党群微家”接地气,有温度,不仅聚人气,更暖人心。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灌南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