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姑苏区:打造社情民意高效治理新格局
作者: 方文浜
民心为政治之基,民生乃发展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近年来,苏州市姑苏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弘扬并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直接面对群众,耐心倾听其诉求,积极回应其关切,集中力量解决基层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姑苏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引导物业企业、业委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逐步构建起领导有力、运转顺畅、治理高效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这一探索不仅成效显著,还受到了中央组织部、中央改革办等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相关做法被其内部刊物刊载,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真正在群众“家门口”绘就了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
一、坚持目标导向,站稳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姑苏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将服务群众、造福群众视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与归宿。自2021年9月起,姑苏区常态化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逢每月第二个星期日,区四套班子领导、部门街道班子领导、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深入全区169个社区,至今已连续举办39期活动,累计接待居民群众达2.2万人次,成功答复或解决群众诉求2.1万余件,相关做法和经验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全力塑造更和谐的基层干群关系。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高度,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肩负“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的使命担当,姑苏区坚持开展好“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全区领导干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区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亲自参与活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更是以“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社区、倾听民生。全区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面下沉基层,积极参与活动,服务群众,不仅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推动了干部队伍进一步树牢基层工作导向和优化服务群众方式,实现了从“群众上访”到“干部下访”的转变,让“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回应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姑苏干部队伍的鲜明特色和扎实作风。
积极锻造更有力的基层战斗堡垒。“社情民意联系日”以社区为工作核心阵地,区四套班子领导在整个任期内对挂钩社区的社情民意承担包干责任,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一是部门、街道领导干部按照“分片包干、固定挂钩”的方式,以一年为周期深入同一社区进行走访,全力化解包干社区的社情民意问题。二是社区书记带领七支队伍(包括社区负责人、海棠先锋、社区医生、社区民警、社区调解员、社区规划师、城市体检师等),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方式(如“入户包干”大走访、“幸福家园”微网群等),常态化加强群众走访,上门排摸诉求。全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一步压实“选区责任”,作为选区、社区的“代言人”,主动收集问题,及时反馈,用心用情为群众发声。三是定期开展社区“互比互学”活动,展示优秀实践案例,推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以自治激发活力,以法治稳固根基,以德治引领风尚,示范带动基层治理水平整体提升。
创新打造更务实的基层减负机制。面对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面广量大的挑战,姑苏区坚持将“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作为关键举措,进一步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要求,为基层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干事氛围。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诉求,实行首接(办)负责制,由下沉干部作为责任人全程负责,实行全链条办理、全任期跟踪。同时,全面落实“提级处办”,区四套班子领导关心推动分管领域、挂钩片区内社情民意事项的处置解决。区级层面建立每月社情民意疑难复杂问题集中处办机制,通过“逐级会办、层层压实”的工作模式,有效破除基层“小马拉大车”和“有心无力、解决无措”的困境,切实为基层工作提质增效、减负减压。此外,充分发挥小区物业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明确工作责任、开展系统培训、激发队伍活力、明确职责和畅通晋升渠道等措施,减轻小区物业的工作和心理负担;通过顶层设计和数字化建设,缓解和释放小区物业的压力,努力提升小区物业的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聚焦问题核心,拓宽民意表达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姑苏区积极推行“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这既体现了政府主动向民众寻求智慧和需求的姿态,也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持续有效的平台,用以表达心声、提出建议,使得“社情民意联系日”成为民众反映并解决问题的首选途径。
多元化参与,广泛收集问题。在“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中,姑苏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同时,构建“社情民意+N项联动”工作模式,将信访事项、“12345”热线工单、人民网留言板事项、“城市体检”问题清单以及各类网络舆情、民生诉求等全部纳入活动处理范围。通过每周的研判分析,依托高效的社情民意处置机制推动问题解决,力求在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此外,创新性地设立了“社情民意专场活动”,聚焦姑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区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定期举办“青年专场”“安全生产专场”“产业园专场”等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倾听并吸纳工作对象和行业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加强与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对话与联系,持续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
制度化保障,高效解决问题。为推动“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姑苏区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开展好姑苏区“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的决议》。一方面,成立区社情民意工作专项机构,明确职责,制定出台一系列工作制度,优化信息采集、处置办理、督办考核、经费使用等全环节机制,对正在解决的事项进行定期“回头看”,确保问题处理实现闭环管理。另一方面,建立社情民意微实事“民生小事”专项保障经费机制,坚持“花小钱、办实事”的原则,以“上午提、下午办”为标准,高效办理一批为民实事,大幅提升群众受益面和解决速度,增强民生获得感和幸福感。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150万元专项保障经费,推动1149件“民生小事”得到及时解决,惠及辖区群众25万余户。“社情民意微实事”项目连续两年获评“苏州十大民心工程”。
法治化推动,前置化解纠纷。在“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中,姑苏区同步开展政法干警到社区报到参与基层治理活动。共组织全区1600余名政法干警以及社区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人民调解员等组成工作队伍,以“小组式”方式分赴169个社区。通过“亮身份、拉家常、解纠纷”的方式,开展养老诈骗、招工诈骗、禁止高空抛物等公共法治讲座和专题政策宣讲,解答基层群众关于房屋租赁、民间借贷、相邻权纠纷等法律困惑,现场调解居民房屋漏水、楼道废品堆放、居家服务等日常矛盾纠纷。姑苏区以优质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自2021年该工作机制运行以来,通过前置性法治服务和司法调解,绝大多数基层纠纷和相邻矛盾都在社区层面得到有效化解和处理,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三、坚持效果导向,打造“福气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时指出:“到处都是古迹、名胜、文化,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姑苏区秉承“主动担当、奋勇争先、高效务实”的精神,以及“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工作作风,提升“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效果,真正让居民感受到生活的福气。
实现“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为群众办“好”事是姑苏区在“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中的坚定目标。针对群众反映的诸如小区环境、物业管理、房屋建筑安全等问题,姑苏区秉持着深刻的认识:居民群众频繁反映、多次呼吁的问题,往往并非个别小区或社区的特例,亦非单一部门或街道能够独立解决的难题。因此,姑苏区在精准施策解决个性问题的同时,更致力于统筹推进共性问题的根本解决。通过汇聚多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制定集成政策,切实推进了一系列惠民实事,逐步建立起行业规范机制。例如,发布了停车管理优化提升等社情民意“八大民生任务”,全面启动了“物业城市”试点工程,并推动古城区181个无物业住区实现了基础物业服务全覆盖。此外,姑苏区还创新性地提出“像培养社区书记队伍一样培育业委会主任”的理念,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首家“业委会学校、业委会之家”。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两期培训,覆盖全区396名业委会(物管会)主任以及所有社区书记、街道条线工作人员。这一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基层队伍的履职能力,更为全区业委会(物管会)在未来三年实现全覆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真正实现了“小区事务由小区自主管理,且管理得井井有条”的美好愿景。
实现“基层触角延伸”带动“重点项目攻坚”。面对古城区城市规划建设起步早、基础设施薄弱、更新需求广泛的挑战,特别是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任务繁重、难度高的历史遗留问题,姑苏区始终坚信困难总有解决之道。依托“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常态化深入群众开展工作调查研究,于项目推进的每个环节都积极征求、问询、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精准把握群众关切,细致入微地做好群众联系和民情掌握工作。因此,区内搁置长达20年的万丰里地块征收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搁置17年未解危的钟楼新村项目成功启动并提前完成清零;启动13年历经三轮入户均未成功的茶花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也稳步推进,成效显著。这些实际成果,正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的有力回应。
实现基层治理“小活动”凝聚“大共识”。姑苏区坚持把信访量特别是初信初访量作为衡量“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开展质效的关键指标。通过活动的常态化和工作实绩的有效宣传,逐步转变了基层群众遇到问题、诉求时通过信访、投诉等方式反映的思维方式,甚至扭转了少数群众长期形成的“不闹不解决、谁闹谁有理”的误解,引导居民群众更加信任本级政府,积极沟通对话,增强了工作信任度和认同感。自2021年起,全区信访总量和初信初访量呈现显著逐年下降趋势。同时,借助“苏州姑苏发布”微信公众号、“幸福家园”微网群等平台,以群众易懂的语言反馈每月事项处理成效和典型案例,营造了有问题、有诉求首先通过“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和社区反映解决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升了活动的社会知晓率和群众受益覆盖面。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苏州市姑苏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徐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