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
作者: 王虎学 王薪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正确理解并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全党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理论课题和重大现实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明显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一条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大地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现代化不是只有“一条道路”,也不应该只有一种固定的单一模式,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一定是多样化的,有多种选择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是独具中国特色、具有显著优势的现代化新路。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优势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改变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星火燎原之路点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1]102星火足以燎原,但星火不是一天形成的。近代中国饱经沧桑,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期间无数仁人志士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各种爱国救民的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点起了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1]106。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带领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用武力去反抗暴力,用勇气去面对戾气,用智慧去战胜狡狯,不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1]10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彻底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给旧中国的一系列特权。这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埋下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火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100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战胜一场又一场风险挑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伟大成就,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强国建设之路汇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和力量。“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2]124。中国的前途命运始终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3]。成立新中国,开启新征程。新的征程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强国建设之路的奋斗征程。新成立的中国尽管独立,但“一穷二白”,“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4]116。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的各种颠覆破坏活动,实现了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领导确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目标,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现代化、工业化建设,实现了从基础薄弱向强国建设的现代化转折。新的社会制度,“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268。现代化建设从工业化起步,但不止于此,“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4]116。历史和实践证实,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整体风貌,旧世界的中国是封建落后的中国,新世界的中国是现代化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具有改变自身前途命运的能力,并凭借一己之力,自力更生、艰苦卓绝地筑牢发展之基,开创强国之业。
改革创新之路引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势。改革开放不仅决定当代中国的命运,更改变当代中国人民的命运。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鲜活力的体制机制、促进快速发展的物质保障和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优势。邓小平指出:“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唯一正确道路。“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又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丰富的资源,加上利用世界的先进技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可能的”[6]。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国家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成功缩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新的征程上,党继续带领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创新,继续发扬伟大斗争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何艰难险阻都没能阻挡住党和人民强国建设、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民族复兴之路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勇气与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新征程。新的时代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突破;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伴随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从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来看,民族复兴之路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勇气与决心,使我们更加自强自信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优势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43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8]444。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政权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高度概括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贯穿这一理论的始终。“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8]435是最早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列宁接着将这两个阶段明确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里我们也就接触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问题”[9]268;毛泽东进一步将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4]116,并明确指出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邓小平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概括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相适性,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本国情,也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最新总结,中国实现现代化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仍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8]159。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理论探索中,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进行顽强拼搏,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变革,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领导核心。“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0]44。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历史事业的重要领导和组织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第一,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化。这表现在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二,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在战略上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本身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因此,建设现代化国家须有效结合并精准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高度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理论和现实支撑。第三,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期间取得了丰厚的历史成就,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事业取得新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领导核心。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挑战,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就一定能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提供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人类优秀思想理论成果,“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光辉,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提供真理力量。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1]300。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指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必然性,为人民指明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为中国指明实现现代化的方向。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探索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现代化社会。再次,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501。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区别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显著特征。最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真理力量。100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牢记实事求是,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