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党校初心 谱写党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 段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首次鲜明地提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党校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是指引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党校初心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党校政治站位、独特价值、办学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以实际行动推动党校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准确把握党校初心的深刻内涵,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从党校事业发展历史全景出发,对党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重大作用的权威概括。要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理论依据、历史逻辑和实践要求,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党校初心是党的初心使命的丰富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初心使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党的初心使命、怎样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的重大课题。提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进一步把党的初心使命和党校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明确了党校需要“坚守什么样的初心”的基本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丰富与发展了习近平关于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为党校更好坚守初心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党校初心是党校姓党的内在要求。党校因党而立、为党而办,党校姓党是党校最鲜明的特征、最根本的原则、最独特的优势,是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校事业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强调党校“育才”“献策”都必须“为党”,突出了“为党”这一根本方向,要求“党校工作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一步明确了党校的政治定位和办学方向,充分体现了党校姓党贯穿党校工作各方面的政治要求。
党校初心是党校办学实践的高度凝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党育才”就是“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为党献策”就是“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科学概括了党校的功能定位和价值作用。与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相比,由“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四个方面作用”概括凝练为“育才、献策”两大初心,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校办学实践经验的深刻把握,将党对党校办学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党校初心是党校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深刻阐明了党校事业发展从哪里来,更明确了党校事业发展到哪里去。围绕坚守党校初心“四个必须”的任务要求,要抓好“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培训”精准定位,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把从严治校的要求贯彻到党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重点抓好教师和学员两个主体”。这些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指明了奋斗方向,是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为党育才,是党校的独特价值所在”,强调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要求“理论教育更加系统深入、党性教育更加触及灵魂、能力培训更加精准高效”。这些论述鲜明指出了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独特价值,深刻回答了“育什么样的才、如何育好才”的重大问题,为党校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路径。
抓好理论教育这一根本。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促进学员系统提升理论修养,牢牢掌握看家本领。一是学思想。不断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依托实体课堂和网络课堂,讲清楚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讲清楚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发挥好党校理论宣传特色优势,帮助党员干部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二是悟原理。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比重,抓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突出重点,精选精学,帮助学员体悟马克思主义的本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和基础。三是会贯通。坚持问题导向,运用好“三带来”、学员论坛、教学研讨等载体,解答学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促进学员自觉主动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形势、谋划发展、防范化解风险,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贯通。
抓好党性教育这一关键。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一是建构“常态+特色”党性教育课程。在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专题课程的同时,充分挖掘和统筹党性教育资源,使党性教育更富感染力。二是开展“正面+反面”典型教育。注重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作用,邀请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身边正面典型走进党校课堂,同时组织学员参观廉政教育点,以身边案警示教育身边人,让党性教育直抵人心。三是开展“全周期+关键节点”学员管理。实施主体班政治辅导员制度,强化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把党性分析会、组织生活会等党性教育贯穿党校教学培训全过程。在入学、节日期间、外出调研等关键节点开展谈话提醒,让每个节点都成为学员强化党性锻炼、提升党性修养的“加油站”。
抓好专业培训这一重点。聚焦学员需求,发挥党校自身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开展务实管用的专业化能力培训,帮助学员克服本领恐慌、提升工作能力。一是打造专业课程。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结构化研讨等形式,集中开发一批专业化课程。大力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立足实战特色,着力提升领导干部能力本领。二是开设专题班次。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对外开放、乡村振兴等方面举办专题研讨班,帮助学员分析解决重大问题,增强工作本领,提升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三是开展专项调研。突出问题导向,精选调研专题,组织学员赴外地先进地区、本地发展一线深入调查研究,把问题搞清楚,把对策找精准,把措施弄具体,切实提升做好工作的专业化能力。
彰显党校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方面军”地位,积极承担“为党献策”的重要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并强调“这也是党校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独特价值所在”,深刻阐明了党校科研的定位和方向,对党校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强化理论研究上有作为。充分发挥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优势,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方面积极作为。一是推进研究的体系化、学理化。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定期发布研究指南,通过征文活动、理论研讨等形式,组织党校教研人员开展学术攻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二是注重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围绕这一思想的生动实践组织深入调研,及时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三是创新研究平台。根据校内学科分布和学术特点成立不同类型研究中心,深化与政策研究部门、实际工作部门以及上级党校的合作交流,集中力量推进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形成立得住、叫得响、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在深化对策研究上出实招。找准党校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做到党需要研究解决哪些重大问题,党校就努力在哪些方面建言献策。一是聚焦重大现实问题。紧扣改革发展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围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组织党校系统开展前瞻性、政策性、应用性研究,推出更多有价值、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组织党校教研人员“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常到基层,勤接地气”,解剖麻雀,摸透实情,提出精准对策建议。三是挖掘党校学员“富矿”资源。创新学员参与智库建设协作机制,把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突出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调研参考选题,积极组织党校教研人员和学员共同开展对策研究。
在引领社会思潮上扩影响。党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要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一是履职尽责,建强阵地。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覆盖到党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党校课堂、党校讲堂、党校刊物、党校网站等各类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强阵地。二是积极发声,正确发声。在校刊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点专栏,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影响力、引领力。三是旗帜鲜明,敢于斗争。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站在第一线,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净化“噪音”“杂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坚持从严治校、质量立校,为坚守党校初心夯实关键保障
党校不同于一般学校,而是传达党的声音的重要窗口,必须在各方面都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在从严治校、质量立校上必须大大高于一般学校,遵循最严格的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教学标准、管理标准”,阐明了坚守党校初心的关键保障。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建设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是优化结构增活力。着眼于党校长远发展,有序推进高层次人才招引和师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强、信念坚、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党校人才队伍,让前沿理论、成功经验、高端智慧源源不断向党校集聚。二是构建机制强动力。探索党校教师管理体系、准入机制、岗位聘任办法,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增强党校教师岗位吸引力;优化人才激励政策,推行竞争竞聘上岗、业绩薪酬挂钩等制度,树立注重实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鲜明用人导向。三是搭建平台练内力。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载体,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学习进修、交流锻炼等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党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持续推进办学质量提升。把质量立校作为党校办学治校的生命工程,以办学质量整体提升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是深化教研改革创新。加强精品课培育力度,搭建教学竞赛、集体备课、观摩课等多种教学平台,定期开展精品课评比和“科研名文”评选活动,推出更多有影响的教学精品和高质量科研成果。二是健全制度机制。建立涵盖教学科研、对外培训、学员管理、党建创新、队伍建设、后勤保障、智慧校园、考核督查等各方面工作的制度体系,完善配套措施,优化管理流程,探索建立符合党校办学规律、体现党校自身特色的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三是放大办学质量评估效应。以办学质量评估为契机,对党校办学治校工作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对工作短板进行系统梳理,加强问题整改力度,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
不断强化学风校风建设。党校不是一般的学校,要把“从严”二字始终贯穿于党校工作方方面面,做到“从严治校永远在路上”。一是营造清朗校风。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做好表率,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教育。二是锻造优良教风。教育和引导党校教师敬畏党校课堂,始终秉承立德树人的初心,以言传道,以行垂范,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使“才”能配其位、“德”能承其重,塑造党校教师应有的品质操守。三是培育严实学风。严格学员管理,严格执行学员考核评价、请销假、外出调研等制度,健全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把学员的学习表现和培训效果考准考实。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