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 孟昶酉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对发展海洋经济作出了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他对海的印象很深刻,也很有感情,发展海洋经济,是他长期致力和探索的一件事。特别是在福建、浙江两个海洋大省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如何发展海洋经济前瞻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新实践、新探索,也留下了许多言近意远的“金句”,为各级党员干部在新发展阶段做好海洋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认识上:坚持高点定位、解放思想,优先发展海洋经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福建、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矛盾论,把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决条件和突破口。
把海洋经济当作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将经略海洋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对海洋经济的定位非常高,认为是地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抓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任省长时率先提出“海洋强省”战略,并在2002年4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海洋经济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到2005年、2010年的具体目标任务。200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刚刚就任浙江省委书记,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就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天地在哪里?在海上!浙江港口可以发展成全国之最乃至全世界之最”,提出浙江要“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他亲自谋划实施的“八八战略”第六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审定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实施文件时,他亲自将标题中的“发展海洋经济”改成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并在正文中加上“海洋是浙江未来的希望”这句话。
结合地方实际大胆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后发地区实现“弯道超车”的创新举措和动力引擎。20世纪80年代,宁德的经济发展在福建省长期靠后,习近平同志到宁德工作后,从宁德山海兼有的特点出发,提出要念好“山海经”,抓好山海综合开发,靠海吃海,提高滩涂养殖的单产,增加收益,发展高端海产品,打造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在福州工作时,在全面分析福州地缘情况后,习近平同志说:“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江海。”他认为培育福州经济新生长点的途径之一就是发展海洋经济,于1994年开创性地擘画了建设“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提出实施“一点一线一面”三大工程,努力使海岛海岸海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全面提高海洋综合开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始终保有强烈的海洋经济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意识十分强烈,贯穿地方工作始终,理念先进、思维超前。任福州市委书记伊始,他就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当时,党员干部关注更多的都是陆域,鲜有人提到海洋国土,大家都有疑虑:陆地都还没有发展好,怎么顾得了海上呢?大家对海洋开发的认识依旧停留在传统养殖捕捞上。习近平同志在建设“海上福州”大会上深刻地指出:“海洋开发是当今世界的热点之一,也是实现福州市今后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拥有辽阔的海域、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福州的发展离不开对海洋的充分有效利用与深度开发”,“要积极引导全市树立海洋国土资源观念,既要做海岸的文章,也要做海上的文章,既要做海面的文章,又要做海底的文章”。习近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在当时发人深省,展现了远见卓识,令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在谋划上:坚持调研先行、规划引领,发挥比较优势,尊重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发展海洋经济一定要有长远战略眼光,“慢不得”也“急不得”,必须遵循发展规律,立足自身实际,选择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赛道”。
以调研来开路破题。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说,要先调研后决策,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作为“新官”,他每到一地任职,都不着急“点火”,不急于表态,首先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熟悉工作后,再科学作出决策。2002年10月,他刚刚就任浙江省代省长,就组织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课题研究。紧接着,针对当时浙江党员干部对海洋经济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的情况,2003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海洋经济专题大调研,实地查看、集中座谈、听取汇报、咨询专家等多种方式同步进行,宁波、嘉兴、舟山等7个与海洋紧密相关的地市全部跑了一遍,亲自谋划海洋经济发展道路。经过3个月的系统调查研究,在全省上下既深化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也集中了智慧,找到了办法,并于8月18日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印发《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等,吹响了浙江建设海洋强省的号角。
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海洋经济既抓当前重点,也图长远目标,着力加强系统规划,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一并做好相应的港口建设、滩涂开发、海洋旅游等专项规划。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对规划的作用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正定要发展,首先要研究正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正定实际,制定一个10到15年的发展规划。”在厦门,他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采取“三步走”+“双梯度”模式,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自由港。到福建省政府工作以后,他又指出,厦门要实施“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将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加快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习近平同志还强调,规划制定好以后,就要几任班子一本账,一任接着一任干,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在福州工作期间,他每年都对“海上福州”建设推进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督查,经过近30年时间的不断发展,福州连续多年海洋生产总值、水产品产值保持全省第一。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来实现。”针对正定毗邻石家庄的特点,习近平同志确定了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不丢城,不误乡,利城富乡。习近平同志认为海洋经济涉及多个方面、多个产业,不可能每样都干,也不能完全照搬特区、沿海城市的做法。舟山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绝大部分面积为海域,陆域不足5%,由于远离陆地,交通闭塞,地理分散,被称为浙江“最贫穷”的城市。到了21世纪初,大家对舟山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思想仍不统一,有的认为靠海吃海,搞搞渔业就行了;有的认为最关键是保护好海洋资源,没必要办工业;有的认为舟山是军事战略要地,应该以国防为主;等等。面对这一情况,习近平同志为舟山发展指明了方向:“要看到舟山的潜力,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充分发挥渔、港、景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的地区……总之把海洋经济这篇文章做深做大。”他指出,要辩证地看舟山,看到目前存在的困难,又要看到海洋的潜力,不把舟山看作包袱,舟山可能就是全省一个很大的后发优势。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先后13次到舟山,每次必谈海洋经济,勉励舟山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打头阵、唱主角。现如今,舟山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近70%,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习近平总书记把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看得很重,认为做好海洋经济工作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财力实际,盲目蛮干是行不通的。没想好就先放一放,一步一步来,不能寄望于一下子抱个“金娃娃”,一口吃成胖子。习近平同志刚来宁德时,干部群众希望市委、市政府开发建设三都澳港口,但他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之后,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指出:“这项事关地区发展战略全局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宁德还是一只‘弱鸟’,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区内交通闭塞,物资匮乏,三都澳港口还是军港,缺乏战略物流大后方支撑,现在开发为时过早,可能性和必要性不等于必然性,不能把短期难以实现的发展目标超前化,当前可以先启动一些前期性、争取性工作,做好可行性研究。”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提出的暂时不打“三大战役”——开发三都澳港口、修建福温铁路、在赛岐建中心城市,都是从当时当地条件出发、科学把握经济发展阶段的典型事例。
在方法上: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带动,统筹做好开发、利用和保护,做到整体推进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说过:“海洋经济是高技术经济、开放型经济、综合性经济,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海洋经济质量效益双提升。”
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敏锐觉察到,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产生的是“幂数效应”,决定着生产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2000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调研时指出:“要加强科技与海洋的结合,不断提高海洋研究开发、成果推广的科技水平,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促进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2003年5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和进步,促进海洋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机制体制创新,提出浙江要率先探索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充分激发各级政府及企业和个人投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表态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推进海洋产业全面发展。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构成主体和基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对海洋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诸多思考和实践。海洋渔业方面,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了“压缩近海捕捞、发展远洋捕捞、主攻海水养殖”的方针,同时要求加快从海洋一产转向海洋二产、三产,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向海洋食品、海洋生化、海洋药物等行业延伸,提高渔业综合经济效益。临港工业方面,习近平同志认为这是重中之重,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突破口,要精心选择,以港口为依托,以海洋资源为主要原料,着重发展对国民经济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同时要搞好区域布局,在临港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重化工业基地。海洋旅游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旅游产品不是单纯的一个景点,而是一条旅游线,要以规划为引领,深度挖掘海洋旅游文化内涵,推出旅游产品的组合,体现各自特色,形成“游海水、观海景、食海鲜、买海货、住海滨”的海洋旅游格局。
坚定不移实施可持续发展。在强调发展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认为保护和治理海洋环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要正确处理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他说:“发展海洋经济,决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将保护海洋环境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为“生态福建”建设、“绿色浙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把环境保护的观念贯穿到海洋资源开发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在具体思路上,习近平同志既着力治标又注重治本,他提出:“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
在路径上:坚持全局观念、陆海统筹,更大魄力更广领域发展海洋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海洋经济眼光高远、思路开阔,始终站在“跳出海洋看海洋”的高度,统筹陆海资源配置、基础配套、产业配合,在陆海联动中更好地发展海洋经济。
胸怀全局视野开阔。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经济的思考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以更大气魄,站在更高起点,看待海洋经济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首次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并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长三角地区融入国际经济的重要途径。浙江拥有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6倍。习近平同志说,海洋是浙江未来的希望,浙江是资源小省、国土小省,人口密度很大,如果把海域考虑进去,浙江就成了海洋资源大省。发展海洋经济要有气势、有魄力、有胸怀,算大账、算远账。发展海洋经济,他从不就海洋谈海洋,而是把海洋经济看作陆海一体化经济,认为海洋经济横跨陆海,涵盖领域十分广泛,海洋的开发需要强大的陆域经济支撑,陆域经济进一步发展也要依托“蓝色国土”,要实现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