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 王东帅党的二十大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强调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为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做好前瞻性规划,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注重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培养人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将人才培养作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
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各种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国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人才数量从2010年的1.18亿增长到2020年的2.17亿,这为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包括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多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人才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工作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人才资源是否数量充足、结构优良,人才队伍是否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人才品质是否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人才优势能否有效形成、充分释放,做好培养工作是关键。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邓小平同志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人才培养排在首位;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干部工作“五大体系”,素质培养体系也排在首位。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各类用人主体,都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举措,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统筹做好人才育选管用工作,全方位提高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不断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二、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才得到了成功探索和推进拓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持续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在认识上、战略上和实践上全面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管人才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和独特政治优势。要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一是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二是坚持人才培养正确方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人才。三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大格局,凝聚人才培养强大合力,统筹推进人才工作重大举措,持续加大人才发展投入,着重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国家战略人才队伍。
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前瞻性规划培养年轻人才
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人才成长也需要较长的周期。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根据战略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人才需求,必须前瞻性规划培养年轻人才后备军。既要满足当前发展对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的需求,还要保证未来有相适应的人才资源供给。
前瞻性规划培养人才,需要科学把握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学者王通讯研究认为,25-45岁是科技人才实现创造性突破的最佳年龄段,峰值年龄是37岁。学者林崇德根据美国学者莱曼等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不同领域人才最佳创造年龄存在显著差异,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人才最佳创造年龄表现较早,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人才最佳创造年龄表现较晚,而且最佳创造年龄窗口期一般较短,多为4年左右。
要抓住人才最佳创造年龄窗口期做好重点培养。按照科技人才实现创造性突破的最佳年龄段25-45岁计算,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前要重点关注33岁以下科技人才的跟踪培养;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就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发现培养18岁以下科技人才“青苗”。要围绕强国建设目标,按照不同类型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前瞻性做好年轻人才培养工作。各级各类用人主体也要立足本单位战略发展需要和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前瞻性规划人才梯队,动态优化人才结构,最大限度开发利用人才资源。
当然,事业发展不是依靠个别人才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而是一批又一批人才长期创造积累的结果。人才需求也不只是个别时间节点才有,而是任何时期都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人才,要统筹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围绕既定战略的实现路径,科学分配不同时期与不同领域的人才培养资源,做好重点环节和领域的人才培养,最大限度提升人才培养与事业发展的匹配度。
四、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世界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充分证明了人才创新的重要驱动作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织布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机器大范围代替手工劳动,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发明家维尔纳·冯·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德国工程师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制造了内燃机汽车,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苏联科学家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主持设计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科学家恩利克·费米领导建立了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和体制机制保障,人才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0万人年增长到了2021年的571.63万人年,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由2012年的217105项增长到2021年的695946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
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要准确把握德才兼备的关系,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是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2012-2021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为4.1%,距离世界平均4.3%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4.9%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保证人才创新成果得到公正回报,提高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三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尊重人才劳动成果,营造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
五、注重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培养人才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开创性、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实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是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列宁同志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毛泽东同志指出:“从土地斗争、经济斗争、革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群众,涌出来了无数的干部。”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不仅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还培养了一批经济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人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历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庞大人才队伍,也要注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进行培养。
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培养人才,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一是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二是注重发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牵引作用,加强培养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化建设实践。三是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调动用人主体培养人才的积极性,统筹做好生产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
六、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全方位培养人才,要坚持系统思维,做到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一是坚持自主培养为主,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要培养数量庞大,并且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人才队伍,必须依靠自主培养,提高人才供给的自主可控能力,保证人才资源供给安全。还要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加大人才培养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世界优质资源,拓宽我国人才培养路径。
二是完善选拔使用机制,提高学习创新动力。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评价人才,在各类人才评价中杜绝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不良倾向,为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营造良好制度环境。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积极为人才松绑,向人才充分授权,建立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制度机制,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是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国各地区、各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不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领域、各方面的事业发展都要有相适应的人才资源供给。要鼓励引导人才向中西部和偏远地区流动,弥补现代化建设事业短板和人才短板。要进一步破除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为人才培养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
(作者单位:光明日报社人事部)
责任编辑:刘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