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探讨

作者: 王丽娟 殷頔 顾介康 张伟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江苏老年人力资源丰富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2亿的国家。江苏从1986年起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我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据最新的“七普”统计,江苏60岁及以上人口约185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32%,达到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江苏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80岁及以上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重高达15.27%。江苏的老年群体呈现“三高一低”的特点。

江苏老年群体中,低龄老年人口比例比较高。按照国际上划分标准,我国一般把60—69岁的人称为低龄老年人。研究表明,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共1756.21万人,其中60—69岁老人989.19万,占老年人口56.33%。这些低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良好,具备继续劳动的能力,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技能,可开发性较好。

江苏老年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江苏是经济强省,也是教育、科技、文化大省,江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好。据统计,在全省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81.68万人,占18.66%,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72.19万人,占16.2%;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0.8年。在老年群体中,有经验丰富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有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有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有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有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条战线和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无疑是面广量大、极为宝贵的人才资源。

江苏低龄老年群体的再就业率比较低。相关资料显示,江苏60—69岁低龄老人再业率仅为19.5%。多数老年人没有“用武之地”,缺乏继续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他们晚年有限而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只能耗费在牌桌上、闲聊中、家务里。这实在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意义重大

当前,推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认识。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显著、最直接的结果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结构性缺失,劳动力成本增加,从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江苏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嘱托,建设创新型省份,保持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老年群体仍然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不是短期内的权宜之举,而是实现“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智力红利”转变、“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战略举措。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伟大精神。这一系列的伟大精神,由鲜血、汗水乃至生命凝聚而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的革命品格和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宝库,也是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精神动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老年群体曾是这些伟大精神的创立者、培育者、实践者、传承者,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这一系列伟大精神传承给中青年两代人,比起传授知识和技能,具有更为深刻、更加久远的意义。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重要举措。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处理好老年人与子女亲属的关系,协调好老年人与中、青、少三代人的关系,是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极为重要的方面。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利于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良好风气,并且适当增加经济收入,可以减轻国家、社会、家庭的养老负担,有利于化解因经济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家庭纠纷,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三、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发江苏老年人力资源

借鉴国际国内有益经验,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积极开发江苏老年人力资源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做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顶层设计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党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认真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一要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二要借鉴国际上开发人力资源理论重在“教育、培训、发展”的理念。三要从我国和江苏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体现“四个提升”的要求。把基层用人单位的“自发”行为提升为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少数职能部门的工作提升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配置、单位主体的大格局,把少数老年人重返工作岗位提升为对整个老年群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把不完备的法规、碎片化的政策提升为适应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全过程、全方位需要的系统配套的法规政策。

扩大社会参与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扩大社会参与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老年人才资源的作用。

实现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和社会共享。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各行各业建立的关于健康老人特别是低龄健康老人信息库、中高级老年人才信息库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都应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让供需双方了解情况,实现最佳的双向选择。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平台,收集和整合老年人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意向等主要信息,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老年人力资源市场。

充分发挥老年科协和各类行业协会的作用。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由老年科协和行业协会组织专业配套的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这是各地利用老年人才的通用做法。这种方法,不受用人编制、招聘程序、时间长短的限制,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十分机动灵活,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建章立制,使之更加规范有序。

鼓励和支持创办“银色人才中心”、老年职业介绍所等民间社团组织。这些组织机构应由政府给予补贴,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就业渠道和就业指导,为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这不仅可以拓宽老年人就业渠道,还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安置方法,对不同层次的老人做出不同的安排。

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主体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工厂企业、科研院所、大中小学、医疗机构、文化团体等各行各业的基层用人单位是主体。各行各业的基层单位都要深刻认识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情况下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现实需要和战略意义,采取多种方式将本单位到达退休年龄的优秀人才留下来,把社会上的优秀老年人才引进来。基层单位返聘、招聘老年人才都应签订相关协议,对做出重要贡献的老年人才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他们的发明创造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好老年人才的合法权益。

发挥城乡社区的组织引导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不能局限于让老年人再就业一种渠道和形式。可坚持在老年人自愿的前提下,组建老年志愿者队伍,让他们参与社区老年互助、社会治理、关心下一代等社会公益活动。由老年人组成的社会公益组织和互益组织是老人实现自助、互助和他助的重要载体,也是政府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一种有效渠道和形式。

高度重视积极开发老年教育和老年再就业职业培训

古人言:“少而好学,如初出之阳;壮而好学,似日中之光;老而好学,犹秉烛之明。”“朝闻道,夕死可矣”。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明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设立了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的目标,这是保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设计。从总体上来看,老年人的再学习、再教育包含三大类内容:一是关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二是关于适应晚年兴趣、爱好的学习教育,如养生保健、古体诗词、书法和绘画等。三是关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再学习、再教育。这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直接相关,是老年人再就业的重要基础。

老年人再学习、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可引导开展读书、讲座、沙龙、参观、展演、游学、曲艺杂谈、文化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强化远程学习、在线学习、体验式学习和互动学习。进一步丰富网上学习资源,鼓励老年人开展自主学习,支持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团队。完善扶持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开展或参与老年教育,推进老年教育举办主体、资金筹措渠道等多元化。梳理老年教育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拓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老年教育服务的事项目录,将适合通过社会化提供服务的事项全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个人、社会组织兴办老年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兴办具有特色的老年教育,学习场所免费或低收费向老年人开放。

深入开展关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自实践,实践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在我国,在江苏,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开展深入研究。建议江苏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和老龄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列出需要研究的课题,向社会招标,组织党政机关政策研究部门、研究人口问题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深入开展对策研究及学术研究。同时,党政机关相关职能部门和各行各业的主管部门组织理论工作者及实际工作者一起编写本行业老年人力资源专业培训教材,以提高老年人专业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组织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示范城市建设

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需要建立老年人力资源人才库、市场化运作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议组织创建老年人力资源示范城市建设。通过示范城市建设,不断改善老年人才和老年人力资源的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创造活力,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挥长三角地区高质量的老年人力资源优势,让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中创造价值,为经济社会再创辉煌。示范城市建设通过不断聚集老年服务企业,使之形成群聚效应,让老年人才有更多的再就业机会,并辅之以政策,催化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造集政、产、学、研一体,以教育培训为主体,以社会服务为基础,以理论研究为支持,以产业经营为支撑的多功能老年服务园区。

江苏是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有各级党委、政府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有应对人口老龄化35年的实践和经验,有众多的造诣高深的人口问题专家和大量的实际工作者,完全可以相信,积以时日,江苏一定能够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做出积极贡献。

(课题组成员:王丽娟、顾介康、张伟新、郑识玉、李根、殷頔、杨雪、丁鸣江)

〔本文系国家卫生健康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江苏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开放课题“江苏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JSHD2021105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江苏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戴群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