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的江苏印记

作者: 杨国威

百年大党的江苏印记  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还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江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奋力谱写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江苏篇章,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江苏贡献。江苏共产党人在奋斗征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铸就的伟大精神,也为继续开拓前行提供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的百年历史是党的光辉历程的生动写照,其间蕴含的信仰“种子”、精神谱系、制胜密码,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苏是较早建立党组织并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的地区之一

江苏是一片红色热土,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江苏各级党组织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同国内外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将鲜血洒在了江苏大地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卓越功勋。

江苏是全国较早建立党组织并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将工作重点放在开展工人运动上。1921年11月,党派人到陇海铁路发动工人罢工。11月20日,陇海路徐州站全体机务人员为反对路局法国人虐待,在陇海路大罢工中率先行动并取得胜利。1922年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派共产党员李震瀛到徐州车站发展姚佐唐、程圣贤、黄珏成等工人入党并成立党支部(由姚佐唐为书记),这就是江苏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中共陇海铁路铜山(徐州)站支部,也是同时期在全国较早建立的党组织。1922年秋,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的帮助下,浦镇机厂工会负责人王荷波建立了中共浦口小组,先属中共北京地委领导后改属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领导,这是南京地区最早成立的党组织。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江苏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十分迅速。到1927年2月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江苏各地已陆续建立了党的组织,共有南京、无锡2个地委,以及徐州、苏州、常州、南通、泰州、江阴、宜兴等47个独支、特支、支部,党员共525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指出:在党的初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江苏是我们党活动的主要区域。

江苏是革命斗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革命力量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但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所吓倒。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于上海成立,成为党在“白区”最重要的地方领导机构,并领导江苏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27年6月到1935年1月,由于敌人的疯狂镇压和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共江苏省委先后9次遭到重大破坏、16次进行重建和改组,是当时“白区”党的组织中遭受破坏最为惨烈的。但具有坚定信仰的江苏共产党人,毫不动摇革命信念,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与敌人进行一次次殊死斗争。这一时期,陈延年等5位省委书记、郭伯和等20多名省委领导先后壮烈牺牲。据统计,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到年底,江苏全省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捕5667人、被杀1836人,党、团骨干牺牲者约850人;1928年1月至7月,江苏有1678名革命者被捕、481人被判处死刑、62人在暴动中光荣牺牲;1930年4月至9月,全省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3130人、被捕1480人。1933年12月,全省党员数量减至1300名(含上海);1934年,全省党员仅存475名(其中大多数在上海)。无数江苏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江苏是对敌作战最为重要的战场之一。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江苏是对日伪顽作战、对国民党作战最为重要的战场之一,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抗日战争时期,江苏是华中抗日斗争的主战场,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在江苏指挥全华中抗日斗争。刘少奇、陈毅、粟裕、谭震林、黄克诚、邓子恢、张鼎丞、彭雪枫、罗炳辉、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江南北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面对日伪顽的进攻,新四军在江苏英勇斗争、发展壮大:从东进抗日初战韦岗,到开辟京沪铁路东,留下沙家浜军民鱼水情的美谈;从渡江北上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到八路军南下与新四军在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开辟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从反“扫荡”、反“清乡”,到取得车桥大捷以及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高邮战斗的胜利,江苏人民的奋斗、牺牲和坚守,为华中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江苏是对国民党战略决战的重要战场。在国民党发动内战初期,江苏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在江苏及邻近省份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起构成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也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在淮海战役和其后进行的渡江战役中,江苏人民踊跃支前,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江苏是艰辛探索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地区之一

江苏全境解放后,江苏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实行土地改革,开展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中,江苏尽管与全国一样经历了曲折和考验,但各级党组织团结全省人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战胜各种困难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江苏的发展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得到加强。1965年,江苏社会总产值为168.52亿元,比1957年增长54.6%;国民收入为74.89亿元,比1957年增长27.2%。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向合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比发展为39.4∶45.6∶15.0;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从1957年的15.2%上升为24.8%。十年“文革”中,江苏经济虽然出现过较大起伏,但工农业总产值仍然保持了9.6%的年平均增长率,整个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

一批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先后建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按照洪涝兼治的原则,有重点地兴建了江都水利枢纽、骆马湖蓄洪水库、淮沭新河、入江水道、新通扬运河、通榆河、太浦河、京杭运河苏北段等大型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当时国内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74年,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和施工安装的大型现代化炼油装置在南京炼油厂建成投产;1976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建成。

工业布局进一步改善。1965年,全省钢产量达到6.53万吨,比1957年的1.68万吨增长288.7%;煤产量达到485.66万吨,比1957年的193.11万吨增长151.5%;机械工业总产值达10.59亿元,相当于1957年的3.1倍。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形成了化学矿、化肥、农药、无机化工原料、有机化工原料、橡胶加工等多种门类,成为新兴工业部门。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88.08亿元,比1957年的41.01亿元增长116.4%;一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产值利润率、产品合格率等,都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峰值。

科教文卫事业进入稳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著名水稻专家陈永康培育的水稻良种“老来青”被全国22个省市及15个国家引种;化学家侯德榜等人提出的碳氨生产新工艺流程取得成功,为江苏发展小化肥生产开辟了新途径。1965年,江苏高等院校发展到29所,在校学生3.9万人,中小学数量和在校学生均有明显增长,全省教育事业逐步恢复和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省文化事业机构发展到4488个,医院发展到472所(比1949年增长3.1倍),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得到积极防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江苏是先行先试并创造重要经验的地区之一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江苏各级党组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肩负“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些”的重托,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积极探索既有全国共性又有江苏特点的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农村改革率先突破。1978年冬,泗洪县上塘公社垫湖大队的30多户农民,将260多亩集体土地包产到户,开启了新时期江苏农村改革的先河。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春到上塘》,赞扬了江苏农村的这一改革,上塘也因此被称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其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普遍实行,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农业生产获得连年丰收,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市场在各地大量出现,市场供应明显好转,从而改变了江苏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的被动局面。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坚定了改革信心,为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起到了示范效应。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是江苏乡镇企业的发源地。苏南乡镇企业发扬“四千四万”精神找原料、找市场,在夹缝中顽强地求生存、求发展,在实践中开拓了发展乡镇企业的成功之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南模式”。此外,宿迁耿车乡创造的乡、村、联户、户“四轮齐转、双轨并进”的“耿车模式”,也为全国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典范样本。

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20世纪90年代,江苏抢抓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机遇,把经济国际化确立为发展主战略,推动外贸、外资、外经“三外齐上、三外齐抓”。对外贸易领域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迅猛增长,“昆山之路”令人瞩目,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进入21世纪以后,江苏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之势。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江苏是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地区之一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江苏全省上下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两聚一高”新实践,确立“两争一前列”的目标定位,全面展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工作布局,“强富美高”成为这一时期江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到2021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年间跨了7个万亿元台阶,总量跃升至11.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元,按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基本跨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门槛。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8%,占比全国最高;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1年达749.2亿斤,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1358.9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75.3%,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超过全国10%的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2021年,江苏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77万元和2.68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16:1。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15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全省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210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8%。医疗卫生和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总数、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标率均居全国第一。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在解决相对贫困的基础上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254.9万省定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全部帮扶达标,12个重点县区全部摘帽“退出”。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和治理取得明显成果。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82.4%,首次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实现历史性突破。水环境国考断面优III类比例达87.1%,全面消除劣V类,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增至2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数量增至446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林木覆盖率达24%。“十三五”期间,江苏圆满完成生态环境综合改革任务,建成全国首个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点省”。

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书香江苏”建设扎实推进,2021年全省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0.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63个百分点。大力培育选树各行各业先进典型。2014年以来,先后涌现出全国“时代楷模”5人、全国“最美人物”18人、江苏“时代楷模”17人、江苏“最美人物”350人,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典型示范群体。文明创建不断深化。创成29个全国文明城市、273个全国文明村镇、396个全国文明单位、35所全国文明校园、37户全国文明家庭,总数均位居全国前列。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