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作者: 王永灿 杨军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党的性质、宗旨、作风格格不入,是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工作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我们党历来重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治理,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都是一以贯之的。进入到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一体推进,多措并举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内的一些不良作风得到根本遏制。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又出现新的变化和新的内容,如在疫情防控、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新的地方和新的领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面临的问题的复杂性而导致的不够深入或者被动处理和应付而产生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另一方面是个别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上没有彻底转变过来,在理想信念、价值导向上与党的要求存在偏差,同时在素质、能力和水平上难以跟得上发展形势。因此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持与时俱进,既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党内制度法规建设,也要根据时代特征,强化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增强斗争本领,同时注重调查研究,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实问题。
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
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
形式主义是形式脱离内容或者落后于实际的问题,官僚主义则是脱离群众,表现出传统官僚习气的作风。形式主义属于哲学范畴,只要有内容与形式,就有形式是否与内容相一致的问题;而官僚主义属于政治范畴,是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信仰问题。二者虽然范畴不同,但却有内在的一致性。第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表现为作风问题。从共性上看,都是脱离实际、脱离内容的工作作风。第二,形式主义外延比官僚主义大,因此形式主义往往存在于官僚主义之中,如不注重调查研究、脱离群众、只唯上不唯下等。因此反对官僚主义与反对形式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具有历史延续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作风。这一腐朽文化随着历史的延续,不可避免存在于党内具体领域和个别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我们党在政治立场上以人民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在政治路线上以实事求是为最根本的政治路线,因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一部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也是一部持续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历史。
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一文中就指出当时宣传工作、军事工作有脱离群众的倾向,同时在党内还存在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这在当时虽然还没有形成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思想,但是其在实质上仍然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如果任由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1930年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教条主义,教条主义的表现是只唯书唯上而不唯实,在做群众工作时,最终转变为形式主义,“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着重批判了官僚主义在当时的两种表现,一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二是命令主义。命令主义是盲目执行上级命令,而不顾具体实际,也不管群众了解不了解。实际上命令主义既是官僚主义的表现,也是形式主义的表现。
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群众立场,始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无论是在土地革命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是一以贯之的。在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反对形式主义,并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都列为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一部分人发生偏向,马克思主义没有拿得稳,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这就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是形式主义向‘左’的发展。”并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严肃指出当时在经济和财政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包括“贪污现象,摆空架子,无益的‘正规化’,文牍主义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仍然一如既往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周恩来在1963年的《反对官僚主义》中,将官僚主义界定为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他列举了官僚主义的20种典型表现形式,包括事务主义、文牍主义、形式主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并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多次明确表示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他把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会议冗长、形式主义等,都归结为官僚主义的表现。他强调:“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地区只注重经济发展的片面做法,不可避免滋生了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江泽民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了区分和梳理,他指出:“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形式主义的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并指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他把当时不了解下情、做表面文章、文山会海、沽名钓誉、应付群众、不干实事、各种名目的达标活动等,归结为形式主义,把作威作福、欺压群众等归结为官僚主义,并明确指示:“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必须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必须大力发展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进入21世纪以后,出现了一些脱离群众的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因此胡锦涛强调要“坚决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进党的作风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他多次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认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并多次强调要花大力气治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但是一些新问题、新形式又出现了,如“廉而不勤”“隐身衣的‘四风’问题”等,还有“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以及在扶贫攻坚战中“层层加码”“层层考核”“打车考核”“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并带头贯彻执行八项规定,改进党的作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到根本遏制。
通过我们对建党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的梳理可以看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历史阶段不同、历史任务不同、具体问题不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因此在治理方式上,既要有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固的方法路径,如经常性的整风运动、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机制以及责任约束机制等,同时又要根据新的形式和表现给予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二、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主题教育、基层减负等多种途径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取得了根本性的成效,在工作导向、政绩观及工作作风上,更加走实、走心,清廉、为民。但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仍然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并且表现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的重点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这是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点领域。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沟通中央、地方和群众之间的关键桥梁。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既有表现为上级对基层工作的安排、交办、检查及督导所产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也存在基层领导干部在执行上级方针政策过程中落实不到位以及应付、留痕和造假等问题,同时也有表现为在对待群众、处理实际问题中的方法单一、简单粗暴或者不注重调查研究、走马观花、乱作决策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政出多门是一方面,基层干部能力素养与当前社会治理要求不相匹配也是重要原因。二是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从长期看,新冠病毒要与人类长期并存。我们党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动态清零,并且从当前疫情形势看,防疫工作将是党和政府的常态性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担当作为、积极作为和创新作为,也更加能够显示出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及工作作风。当前在抗疫过程中显示出各级党组织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战斗力,也体现出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和模范带头作用,但是在个别地区的防疫过程中仍然出现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负责任的语言和行为,防控不到位、搞一刀切、失职渎职,还有工作粗枝大叶、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罔顾群众实际情况,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还是时有发生。三是在信息化的运用方式上所产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信息化已经成为我们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依靠信息化应当是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路径,但是一些地方却演变成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众多的工作群、政务App、功能重复的信息平台,凡事必拍照,凡事必留痕,凡事必宣传,凡事必点赞以及僵尸网站、僵尸App等。这些形式主义,既脱离了实际和具体工作内容,又违背了群众的真实意愿,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还容易产生纸上谈兵、空头决策、空头表态、效率低下、久拖不决、负面情绪滋长、阳奉阴违等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不正确的政绩观。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清正廉洁、勇于担当是最基本的政治要求,而为民服务、勤政务实则是最基本的政治导向,因此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一定要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员领导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错误的政绩观导致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群众利益;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造成只顾面上好看、外表好看、数字好看而忽视实际内容,忽视群众需求,导致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二是责任与能力水平不匹配。经过不懈奋斗,我们进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在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中,既有发展问题,又有协调问题,还有人民需求变化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面对这些新的变化、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新的风险挑战,个别领导干部思想、素质、能力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工作问题,工作方法、工作思路跟不上形势,只能走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三是在具体工作中重主观、轻客观的不良作风。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的认识方法和认识原则,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实事求是要求党员干部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从实际中来,再到实际中去。实际就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具体可以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上看,主要是同一空间内的具体情况,而纵向上看,主要是不同时间内的具体情况。因此发展阶段不同、领域不同,所表现出的实际也不相同。个别领导干部由于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理论水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能力素养不足,面对具体问题又不做深入调查研究,在看问题时只能浮在表面,不能深入问题本身,揭示问题的本质或规律;在解决问题时,以主观愿望或者老经验、老办法解决实际问题,而忽视了问题的具体性和变化性。表面上是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