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此景》:在岁月深处打捞灵魂

作者: 张永祎

人生就像一本书,封面是春夏秋冬,内容是酸甜苦辣,时光留在故事里,滋味停在记忆中,有目录、有序言、有章节、有段落、有字句、有标点,有删改、有润色、有补充、有完善,通过一种无滤镜、无修图的写作方式,呈现自己的所见之景和所感之情,这也许就是对曾经生活的最好致敬。记得当年考进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刚走入校园的时候,就被一种特别幽静温婉的动人景象所吸引。只见一条路直通绿油油的大草坪,两边高高的梧桐隔空跨成了天篷,古色古香的宫殿式建筑掩映在郁郁葱葱之中,飞檐翘角充满着展翅腾飞的生机与活力。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蓦然回首,青葱岁月,记忆犹新,往事难忘,“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心存美好,温暖一生。岁月因青春的慨然以赴更加美好,世间因情感的动人心魄更加瑰丽。真诚感谢母校的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校友的厚爱,及时出版了这本能够记录自己人生轨迹的散文随笔集《此情此景》,得偿夙愿,深感荣幸!

发端于放不下的牵挂

这些年来在机关工作,一直把写作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初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工作之余“一点闲心无托处”,希望通过推敲文字、磨砺文稿,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得多了,渐渐发现许多尘封的记忆就像电影一样,能够陆续地回放在大脑的银幕上,通过一个镜头一个镜头逐渐组接起了心灵的蒙太奇。原以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已经淡忘,但没想到在写作中发现它们早就在记忆的深处牢不可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己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写下去,就是因为这些念念不忘的牵肠挂肚。随着潜意识中对写作动机的悄悄修改,自己也愈加注重贴近内心的感受,寻找那些具有写作价值的题材,不断释放内心的情感郁结,链接那些记忆深处的生活片段。每每遇到灵感闪动,哪怕是晨光熹微,自己也从不放过,总是把它们用最快的速度写出来。星星点点、零零散散,当很多篇文章累积起来,也就非常清晰地画出了自己走过的路,长长短短、深深浅浅,留下了自己跋涉岁月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脚印。自己也逐渐认识到写作不仅是悦己更要能慰人,要兼顾到读者审美需要和审美兴趣的关注点,不断写出自己切身感受的动情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这种写作能量在内心积少成多以后,不仅能够把美好传递给别人,而且自己也能获益,对情感的理解以及内在的情感气场和能力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写作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必须以生活为基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回归到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生活常常会为我们提供栩栩如生的素材,所以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发现生活,是写作的必由之路。但我们总喜欢把目光放到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是对的,也应该这样,写作必须要想方设法看遍世间的喧嚣和人间的繁华,但也切不能忘记,其实最熟悉的生活模样,常常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学会从身边最熟悉的生活写起,与其遥不可及,还不如触手可及,近在咫尺也有大千世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我们身边无事可写,而是我们总是闭上欣赏和发现它们的眼睛,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就不能指望它们能够生龙活虎地来到我们的笔下。事实上,只要我们主动打开审美的二维码,周围的世界就会向我们敞开一切,熙熙攘攘、形形色色、原原本本、朦朦胧胧,只要能够感受深刻,就能写出深刻感受。

首先是来自对家庭事务的感悟。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我们活动的主要场所,生活的本身就是我们日常的所见所遇。一朝一夕是日子,一举一动是活法,这里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甚至生离死别,也有长幼尊卑、扶老携幼、天伦之乐、承膝之欢。人生原本就是一个聚散离合的过程,这些不管是寄存在显意识中还是隐藏在潜意识里,都是我们曾经度过的光阴,往事并不如烟,都是创作的源泉。所以关于外婆、父亲、母亲、大伯、大姨、三姨、四姨以及妻女和外孙等故事,早已耳熟能详,拿起笔来就能写出一二。对于他们,我有着绝对权威,再多的生活细节,都能看透深情厚谊,再多的言谈举止,也能做到如数家珍。“见人所未见,到人所不到”,只要照着他们的样子记下来即可,不需要刻意地去美化,也不需要虚张声势,“平平淡淡总是真”。我们家有个特殊情况,我妹妹是先天智力残障者,她天生丽质、笑靥如花,总是一副清丽可人的样子,但谁也不会想到,天赋的阴影早就沉睡在她的大脑之中。这是她本人的不幸,也是我们家庭的不幸,我们经历过别人所没有经历过的痛苦。同时,这也是我们全家和她本人的幸运,因为得到过许多亲戚朋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我们见证了她的无比坚强,她也见证了我们的无微不至。“什么叫爱,爱就是一路同行,什么叫一路同行,就是不离不弃”。父母为了她的健康和更好成长,竭尽所能、倾其所有,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千山万水地去寻医,千方百计地去矫治,千辛万苦地去培养,“情极处,却无语”,行动就是最好的语言,他们用自己的不遗余力诠释了爱,努力帮助她从先天的阴影中慢慢地摆脱出来,然后一点一点地走向光明的未来。可就在此时,没料到“屋漏偏逢连日雨”,妹妹又查出了心脏病。陪伴她的日子,确实是艰难的日子,也是摸索的日子,更是修炼的日子,设身处地去想,感同身受去爱,增强了我们的生命意识、健康意识、尊重意识和人道意识。当我们看到谢晋的“阿四”和秦怡的智障儿子以及其他同类孩子的信息时,我们都格外关注,同情心泛滥,因为他们的故事也同样在我妹妹的身上发生过,对此我们有特别深刻的感受。一日三餐,四季忙碌,三百六十五天的陪伴,这就是我们家五十年的生活常态和基本色调。我们在塑造她的同时,她也在塑造我们,让我们更加明白人生、读懂人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把一切都看成是生活最好的安排!

其次是来自对浓郁乡情的感动。我的家乡是盐城市滨海县,这是一个苏北老区的县城,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民俗风情在这里如火如荼,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是在这里度过,耳濡目染都是这里的原始生态和浓郁乡情。考上大学以后,我离开了这个地方。但不管身在何方,家乡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歌谣。思家乡情是最深厚的,吃家乡饭是最舒服的,看家乡景是最惬意的,听家乡戏是最习惯的,说家乡话是最自然的,见家乡友是最亲切的。所谓乡愁就是这些深入骨髓的韵味或者是那种叫人至死不渝的情怀,它们一直盘桓在我们心里,温暖着昨天,温暖着今天,也会温暖着明天。因此,乡情是没有任何契约的终生约定,我们对此无限依赖,就像酿酒一样,随着年轮的递进会不断发酵,愈发变得浓郁。“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愿俺家乡好!我们忘不了这里的情景,忘不了这里的故事,忘不了这里的人们,忘不了这里的一切,包括老师、老同学、老同事、老街、老桥、老车站、老屋子等。虽然时隔多年,时光倒带,历史回放,就好像自己又回到了当年的家乡,尘封已久的记忆,历历如在目前。回到家乡,看到林立的高楼大厦、整齐的现代化街道以及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有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牌,如此耳目一新,如此焕然一新,确实让人欢欣鼓舞!但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错落店铺、那些荷塘小桥、那些公园凉亭、那些浴室书店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是我们心中美好的记忆和链接情感的桥梁,我们虽然离开家乡已经很久,甚至在外地生活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温暖乡情和淳朴感觉,依然让我们怦然心动。这时,我忽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思念的家乡,就是那个还想回去的童年!

再次是来自对美好时代的感恩。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通过这样公开公平的选拔机制,我们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四年大学生活,获得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比较专业的业务技能。“一张一张年轻的笑脸,记录着我们的故事千段万段”。大学毕业以后,我曾在几所学校当过多年的语文老师,后来又长期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一张白纸在风吹雨打的实践锻炼中,逐渐写满了人生阅历。应该说,我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进新时代和迈入新征程的,我们是这个美好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亲眼看见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亲眼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亲身体验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亲身感受到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如果不是遇到这样的美好时代,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时代,真的是非常幸运!我们由衷感激,也非常感恩。笔墨所及、书中所写,就是希望通过个人经历的岁月写出美好时代的印迹,不管是通讯的发展,还是交通的便利,不管是住房的变迁,还是生活的改善,不管是科技的创新,还是科学的防疫,都是自己在飞驰的时代列车上的所见所闻,由小见大、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内而外,悉数写出,个人的情感因此打上了时代的标识,个人的经历确实映照着时代的折光。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我们虽属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却完全能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同频共振。

生成于离不开的情景

《此情此景》汇集了从2000年到2021年写作的主要散文随笔,涉及社会现象、江南美学、家庭故事、成长趣事、影剧评论以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众多内容。有对世事百态的追踪关注,有对沧桑岁月的瞬间回眸,有对灵魂涟漪的迅速抓取,有对艺术感觉的一孔之见,有对生活趣味的不懈追求,等等。因此,如何用一以贯之的线索把这些散装的形态串联在一起,就成为此次结集出版的当务之急。写作之道,无非“情”“景”二字。所谓“情”就是情感、情思和情调;所谓“景”就是风景、场景和背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两者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情感无论是作为动力、潜力,还是作为活力、魅力,都是写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类的表述还有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托尔斯泰的“艺术即感情”、柯尔律治的“只有动情写作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等等,这些都是说明“情”与“景”的关系。“情”是首当其冲,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情”为上,以“情”为重,以“情”为要,也正切合着自己文字的所叙所写。应该说,检索所有的文章篇目都是沾“情”带“故”,它们几乎都鳞次栉比地分布情感的方向。据此我将该书的内容分为亲情、乡情、感情、心情、深情、事情、神情、动情、倾情、凝情、激情、闲情等十二个部分,通过一个“情”字,提纲挈领,贯穿到底。以“情”为主不代表排斥以“景”为辅,突出“情”的至关重要,更能发现“景”的不可或缺。明朝的谢榛对此讲得很明确:“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就是说,诗是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产生动人的意境。情是景中情,景是情中景,离开景来谈情,情便没有了载体;离开情来讲景,景便没有了灵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你变成了我,有时我变成了你,或触景生情,或缘情布景,或写物以言情,或写情以应物,事实上强化“情”的分量,也就意味着对“景”的默认,更何况在这十二个“情”之前还分别添加上不同的修饰词,就是旨在彰显不同风景、变化场景和殊异背景的多姿多彩。自己行笔到此,仍觉得意犹未尽,为了把这两者关系能够说得再明白点、更透彻点,我以“此情可待成追忆”为题专门写了篇长序,主要是针对以情带景这部分谈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事实上情感几乎每时每刻都浸泡在我们周围,我们对许多事件有所感触的背后都有着情感的发力。同时,我又以“此景凝眸入神中”为题写了后记,主要对以景写情做了专题补充。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围绕着情感的表达,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正如古人所言:“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全书便以情开头、以景结尾,情景呼应、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形成了全书完整的逻辑结构和自洽的审美闭环。

情景交融注重“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真感情、真景物就是一种真实的境界。记得曾看过一则关于日本母子的故事,儿子北野武是日本著名的演员和导演,走红后身价日高,但母亲每每都会正儿八经地跟他要赡养费,每次都是几十万日元,一而再、再而三,弄得他苦不堪言。他不明白母亲要这么多钱究竟干什么,直到母亲去世后,给他留下一个大袋子,他打开一看,瞬间就傻了眼,原来袋里足足装满了1000万日元。“知子莫若母”,母亲知道儿子用钱大手大脚,而且屡教不改,长此以往,哪怕是金山银山也会用完,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最终因挥霍殆尽而流落街头,于是悄悄地帮儿子把钱积攒起来,为的是给他的日后生活留下一份保障。北野武知道母亲为了自己竟如此煞费苦心,抱着母亲的遗像放声大哭,埋怨母亲为什么不早告诉他。其实这正是母爱的伟大之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如沐春风,甘之如饴。这位母亲是用刀刃犀利的方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万斛柔情,她是将自己的深爱刻在骨子里,让舐犊情深成为她死后还放心不下的一份遗爱。这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它们不会因时光的消逝而消散,也不会因岁月的变迁而变化。

读后我深受感动,也深受启发,自己也努力尝试着能够把这种具有穿透力的真实力量,融入灵魂的呼啸,带进发自肺腑的文字之中。以前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有时生命脆弱得猝不及防,有些不经意的瞬间,也许就意味着生离死别。我的外婆、我的大伯,还有我的妹妹,就是这样被久缠的病魔突然按下了停止键,刹那阴阳相隔,令人心碎,让人破防,涕泪交流。“蓦然回首奈何人已远”,但“有些往事,它在心头”,可以说一个人的生命,绑定着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人的离去,就是一个家庭的劫难。在这以后无边思念几乎看不到终点,有时觉得自己偶尔的娱乐都是一种背叛。哪怕是在今天,依然对此无法释怀,隐隐作痛的情感还在不断地折磨着心灵,时常回想起他们生前的点点滴滴,每每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它们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上一篇: 问“瞿”哪得清如许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