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浙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 胡国强

创新浙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0

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振内需取得积极进展、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良好、双循环战略枢纽地位不断增强、民营经济金名片进一步擦亮、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过去一年,浙江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浙江该如何继续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省人大代表们建真言、献良策,共话发展蓝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努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加快打造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区

夏峰:凝聚更多海洋科技创新力量,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主力军。

1月14日,省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给出了指向明晰、坚定有力的方案。

面对发展海洋产业这一巨大“蓝海”,报告明确要推进甬舟海洋经济核心区建设,提升环杭州湾现代产业带辐射功能,打造湾区经济新增长极,让蓝色海洋为浙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近年来,浙江省在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船舶与高端装备等领域突破发展,一批企业纷纷引陆向海拓展业务,为现代制造业、现代能源体系等领域提供新的增长点,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重要支撑。

以省人大代表、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夏峰所在公司为例,之前该公司主要生产陆缆产品,这些年通过在科技创新领域久久为功,自主研发突破高端海缆“卡脖子”技术,打破国际垄断,推动电缆产品从陆地走向海洋。

在浙江,类似的企业案例很多。通过突破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和应用,培育发展成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从陆地“走向海洋”。

当前,宁波正在谋划推进深远海风电母港宁波片区、海上能源岛等重大项目建设。夏峰建议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支持宁波深远海风电开发建设,率先开展海上能源岛示范试点,加快构建海上综合能源体系,推动海洋新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布局建设千亿级现代海洋能源产业集群,打造全省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

场景创新是未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夏峰建议支持宁波布局建设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载体,搭建“海洋+低空”经济、大数据、碳汇交易、矿产资源等应用场景建设,探索成立“海洋+”创新场景实践中心,加速海洋前沿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应用,助力抢占未来海洋产业新赛道。

“建议继续支持海洋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支持链主企业积极参与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卡脖子’海洋关键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夏峰认为,要助力涉海企业抱团“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打造海洋经济主力军,为建设创新浙江贡献海洋力量。

深化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体系

徐学良: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应对外部形势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浙江是创新强省。2024年,浙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4位。新的一年,浙江继续加大创新力度,以创新浙江建设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创新。浙江将继续完善“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415X”集群规上制造业营收突破9.5万亿元,新增“雄鹰”企业2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于细分领域,通过高端技术撬动上游产业链,凭借科技创新突破瓶颈,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大政策供给,优化营商环境。规划到2025年,我省将累计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为我省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成绩瞩目,但省人大代表、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徐学良调研发现如下问题:体系化培育环境亟须优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全省尚未形成统一的话语体系。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2023年工信部第五批“小巨人”评审重点调整,我省产业结构偏传统、产业体系现代化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紧张、土地紧缺、订单不足等共性难题,制约了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此外,核心技术不强,部分企业核心技术尚未有效突破,部分关键技术存在短板,多数传统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高科技含金量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比较薄弱。显然,科研人才支撑质效减弱。

对此,徐学良建议,聚焦系统发力,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专项小组,发挥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联席会议机制。”

聚焦企业急需,强化要素支撑。将专精特新企业新增投资项目,优先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和供地保障计划。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政策服务平台;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予以精准扶持。

聚焦科技创新,加强人才供给。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改善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成一体化”“新型学徒制”等改革,探索实行专精特新企业职称申报举荐制,提升企业引才留才能力。

“建议建立全省统一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数字化平台,打通省级部门数据,发挥大数据赋能作用,为企业梯度培育全周期各环节提供数据监测等服务。”徐学良建议。

推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

李玮玮: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我省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11方面重点工作,其中“舟山元素”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中频频出现,浓墨重彩。

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已吹响奋进号角。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平台能级、建强开放枢纽,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近年来,舟山全力谋划与推进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国内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油气储存能力达3982万方;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世界领先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年加工能力4000万吨。

但从调研情况看,省人大代表、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储运事业部金塘港口和储运项目部项目经理李玮玮发现,目前,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中有较多涉海和涉外项目,部分项目审批涉及较高权限,且审批存在一定难度,致使项目审批流程较为复杂、周期较长。“特别是地下原油储运基础设施项目,存在地下空间分层确权难的问题,项目立项难度大,产权界定不清晰。”

此外,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企业融资难度较大。民营企业未能有效参与国家能源储备,其储运基础设施未纳入国家储备体系。

对此,李玮玮建议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制定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重大项目专项规划。

“支持海岛土地分层确权改革,加快推进地下空间分层确权试点。”李玮玮认为,要建立涉海、涉外部门的协同审批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减少重复审批环节。在确保国家战略安全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涉海、涉外项目的审批权限,缩短审批周期。

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十分必要。李玮玮建议,加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两重”项目。加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向上争取大宗商品企业税收优惠,支持大宗商品企业取得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性工具支持。建立完善配套融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最后,李玮玮建议,允许民营企业储运基础设施参与国家储备,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建立民营企业储运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储备的准入标准和评估机制,对于符合标准的民营企业储运设施,经过评估后纳入国家储备体系,加强政府与民营企业在储备方面的合作。

打造体育赛事品牌价值

孙清:积极拓展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培育壮大赛事经济,创造赛事IP,提升商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

激发消费新潜能、引领消费新潮流,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拓展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培育壮大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会展经济、演艺经济、赛事经济,提升商圈经济、夜间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打造更多精品项目、爆款IP。

体育赛事是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的主要途径。2024年,全省举办2万多场体育赛事活动,直接参与人数600多万人次。赛事的申办,激发了参与者的运动激情,扩大了体育用品消费,提升了办赛城市的美誉度,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随着赛事的蓬勃发展,大家对赛事的娱乐性、含金量、影响力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如奥运金牌背后,具正能量故事的体育明星,提升了观众对项目的关注度;卡塔尔世界杯小王子的“曝光”,巧妙地将办赛地特色展现在屏幕前;流量的聚焦,塑造一个又一个“网红”明星,将赛事推上一波又一波“热搜”。

为提振和扩大消费,实现办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省人大代表、浙江台运集团游泳技术总监孙清向此次大会提交了《关于打造体育赛事品牌价值的建议》。

深化赛事内容,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赛事。针对项目特点、竞赛精神、文化传承、赛事等级等,制定主题鲜明的赛事内容,形成积分赛、系列赛、总决赛等赛程设置。提高大型场馆使用率,降本增效,为赛事品质做好基础保障。

“充分发挥各协会作用,根据参赛人数、关注度、发展前景等数据评估,包装精彩赛事,整合资源集中发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赛事。”孙清指出。

借助媒体平台,跨领域联动,扩大赛事影响力。共享资源,打破单一竞赛模式,设置邀请体育明星参与互动、嫁接音乐演出等环节,丰富赛事娱乐性;搭建专属社交平台,通过媒体报道、粉丝互动、赛事直播、故事制片等内容策划,提升品牌曝光率;培养体展职业主持人,集体育专业、体育解说、策划经验、体艺素养、引导互动、公众形象等综合能力,引领赛事基调,成为品牌赛事的又一代言人。

创造赛事IP,提升商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开发衍生产品,挖掘参赛者使用需求、观众观赛需求,实现商业变现;延伸产业链,定制办赛地旅游专线,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积极吸引商业赞助,实现品牌共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