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谱写发展新篇章

作者: 林蔚

创新驱动,谱写发展新篇章0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3月5日上午,李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一连串亮眼的数据,彰显中国在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时,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效。

信心凝聚力量,实干谱写华章。新的一年,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出席大会的浙江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谋良策、献智慧、建真言。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总书记给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的4个着力点中,排在首位的是“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企业要想走向全球顶峰,比拼的不仅是规模和体量,也是高科技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深耕实体经济数十年,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深刻意识到,依靠科技创新才能赢得未来。

徐冠巨建议,营造创新环境与氛围,激发企业主体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全面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快实现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创新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引导产业方与技术方在科技、场景和生态上相互赋能,鼓励建设垂直行业大平台,共同定义应用场景与平台能力,促进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价值最大化。民营企业要主动拥抱AI、变革创新。

作为一名医药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保华亦感触颇深。他认为,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和国内政策导向的深化调整,医药行业迫切需要以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他着重围绕制度创新、数字化转型、全球化布局三个方面,提出了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生态体系的具体建议。

创新,同样是传统产业面临的一个课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其中包括“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建议,加大行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强机器选茧、智能缫丝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蚕丝蛋白骨钉、蚕丝纳米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同时,鼓励企业改造升级落后技术设备,建设一批智能化车间、数字化绿色化工厂,建议将其纳入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政策支持范畴。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张亚波表示,在AI快速发展的当下,企业更要大胆起用年轻且富有创造力的科技人才。既要立足于自主培养领军人物和专家,也要引进外部人才,包容人才的个性化差异,接纳探索中的创新失败。

科研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链中的关键一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洁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王洁认为,一直以来,高校院所拥有科研人才和实验设备,企业掌握着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双方搭建了不少技术合作渠道和平台,但往往组织松散、效率不高。如何破解?

“要出台支持高校教授、企业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创建成果转化全流程管理体系,根据技术成熟度、产品市场前景,配套针对性的转化服务,有效地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凝聚在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上。”王洁说。

以制度供给增创先发优势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

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厚积薄发期,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主委罗卫红建议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及具身智能领域产业高地,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一方面希望国家级基金和央企基金加大对浙江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也建议超长期特别国债可以在经济大省及创新活跃地区用于设立科创产业基金,如在杭州设立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产业基金,助力打造人工智能及具身智能未来产业高地。

2024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全国人大代表、舟山市长徐仁标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支持,优先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重大油气储运加工等项目纳入“两重”支持范围,加大对用海、用岛、岸线使用等方面要素的优先保障,加快生物燃料加注的试点落地,适当放宽舟山特色型综保区申建要求,增强对经济活跃、地理复杂地区的口岸监管服务力量配备。

地处浙江之心,金华何以联通四海?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纽带,发展势头迅猛。为此,全国人大代表、金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玲玲建议,加大“义新欧”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支持力度,在金华(义乌)设立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进一步完善金华(义乌)铁路口岸功能、发挥区域集货效应,优化全国集结中心整体布局,助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莫鼎革看来,中国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卡点”和“堵点”。他建议国家大力支持能源绿色发展,推动新能源与传统化工行业高效耦合,科学制定国家绿色标准和认证体系,在资金、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025年2月24日,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我国首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呼之欲出。在浙民营企业家代表纷纷表示,像是守望者等来了“春天”,这让他们很是欣喜。

紧盯一个“法”字,浙江很早就从制度建设上为民营经济护航。2020年1月16日,《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正式通过,这是全国首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省级专门地方性法规,为通过地方立法保障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浙江方案”。

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委书记张天任来到众多记者面前,讲述了“千万工程”换回绿水青山,赢来金山银山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之江大地持续上演。

楠溪江风景区,因“水长而美”得名,是谢灵运笔下的“山水诗摇篮”。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源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静的带领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一跃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当地老百姓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踏上了逐梦共富之路。

在陈小静看来,源头村只是楠溪江边的一个缩影,整个景区的开发与保护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为此,陈小静带来了关于支持温州楠溪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建议。

“通过不懈努力,楠溪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成为更多人的‘诗与远方’,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谈及未来,陈小静信心满满。

同样聚焦乡村旅游,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却有另外一番思考。

“这几年,全国各地农村蓬勃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非常火爆。但是,我们也看到存在同质化、内卷式竞争等问题。”为破难题,汪玉成开展深入调研,促进“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提上日程。良好的环境加上政策支持,很快便吸引了1200多名入乡青年以及6万多名“云村民”,带着城市里的多元业态来到余村,和村民一起共建共享乡村发展成果。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为此,汪玉成结合“余村全球合伙人”的实践,从完善入乡青年政策保障、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结构、完善乡村业态配套服务等方面提出建议,努力为更多青年提供施展才干、展现价值的精彩舞台,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带来新活力。

作为一名深耕农村21年的“田秀才”,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豪龙格外关注乡村振兴。

“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李祖村实现了从看不到希望的‘水牛角村’到宜居宜业的‘国际文化创客村’的精彩蜕变。”方豪龙认为,一村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富。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2024年伊始,方豪龙推动李祖村周边8个农村共同组建“大李祖”共富联盟,获批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总投资高达6.16亿元,打造了81个乡村富民项目。为此,他带来了《关于统筹推进和美乡村组团发展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禽研究所所长陈淑芳,一提到浙东白鹅就有说不完的话。她建议,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浙东白鹅育种申报品种审定,将农业机械纳入到超长期特别是国债3000亿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范畴,深化东西部合作,让白鹅产业成为四川凉山州越西县等地的共富产业。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透出浓浓的民生暖意。一个个庄严承诺,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项项民生部署,传递出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的鲜明信号。

深耕医疗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杭州医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始终将目光聚焦医疗服务保障领域。今年,他带来了在社区部署AED的相关建议。

“我们要将AED部署网络推进到社区、小区等单元。加大社区急救技能培训和宣传力度。”葛明华说,对于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可以构建陆空协同急救网络,探索无人机投送AED。让小巧的设备,成为真正的“救命神器”。

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配套支持措施。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海霞培训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连长陈盈盈则带来了《关于支持推进幼儿园“托幼一体化”的建议》,建议国家统筹政策、资源与制度保障,加快构建“托育—幼教”无缝衔接的服务体系,为家庭减负、为儿童成长护航、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筑基。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进一步让中医药焕发生机,让老百姓从中获益?

“促进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关键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在于‘后继有人’。”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坦言,实践证明,师承教育是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要与时俱进推进师承教育,这对于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黄文秀连续三年提交有关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建议。今年,他继续建议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师承教育,培养更多服务健康中国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专章论述。

2024年12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创排演出的越剧《钱塘里》荣获“五个一工程”奖;2025年1月,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在杭州首演,现场座无虚席。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蔡浙飞表示,传统戏曲的成功“破圈”,就在于不断地突破和创新。

她建议,探索舞台艺术与文旅产品的相互转化,构建并完善IP事业及产业体系,打造面向国内外消费市场的中国戏曲品牌。在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宏大格局中,提升世界遗产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进一步推动戏曲人才培养,为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更多新鲜血液。<D:\2021杂志\202109\shu.tif>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