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力量

作者: 林岳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温州与民营经济发展同成长、共进步,民营经济是温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则是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依法履行人大法定职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积极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温州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温州正努力成为一座创新涌动、创意充盈、创造不息、创富共赢的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新篇章。

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力量0

立法引领,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2024年12月1日,全国首部以“商业秘密”命名的地方性法规一—《温州市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规定》正式实施。这是温州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出台的第三部地方性法规。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温州牢牢把握深入推进“两个健康”集成改革、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等有利契机,着眼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心谋划了一揽子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地方立法工作。

以全国首个用“两个健康”命名的地方性法规《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为起点与核心,温州先后出台了《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和《温州市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规定》,逐步构建起“ 1+ N”的民营经济特色立法集群,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法治动能。

“立法引领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温州的现实之需。”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张胜海说。当前,温州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数量比重、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均超过 90%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立法在推进温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创新创业创造,进一步提振企业和企业家发展信心,大力营造理解、尊重、爱护、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氛围,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地方立法更好助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地方立法的“温州招牌”,不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出台青年发展促进条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家政服务条例、物业管理条例、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全民健身促进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泰顺廊桥保护条例、永嘉昆曲保护条例、龙港市社区治理条例目前,温州已累计制定地方性法规28部,修改2部,实现了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四大领域的全覆盖。

监督提效,有力破解发展难题

监督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改革攻坚重点工作开展精准监督,是温州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监督工作的主旋律。

近年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紧扣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聚焦民营经济发展,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以全链条监督确保监督事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积极深化与相关监督的高效联动,深入开展《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执法检查,《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等中小微企业两部条例的上下联动监督工作,大力提升人大财经监督的刚性和效能。

——聚焦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持续跟进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科创平台、试点数字人民币推广等工作,跟踪监督综合行政执法条例执法检查、“大招商、招大商"攻坚行动等审议意见落实,一体推进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国有资产管理、新增专项债券和隐形债务化解等监督。

——针对企业精准帮扶、要素制约化解等关键问题,灵活运用代表视察、专题审议、专题询问等具体载体,不断深化经济发展关键环节监督,力争从点上的突破助推“一号工程"面上的顺利实施,为“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保驾护航。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将1至2部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情况纳入监督范畴,对科技、生态、粮食等领域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立法成果有效转化为治理实效,做到“町住法”。创新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审查机制,对政府投资超3亿元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深化市级部门预算分项审查,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和预决算公开机制,实现“管好钱”。通过“编制审查 + 中期评估 + 年度审议”的方式,持续深化对“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监督,全过程参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监督,推动规划监督的规范化、常态化、程序化,做到"把牢图”。

同时,扎实推进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审计、行业部门、社会监督贯通协调,将“四督联动"机制充分运用到具体的各项监督工作中来,切实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代表履职,打造民主实践样本

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人大代表是地方民主政治前行过程中重要的见证者和推动力量,也是为民代言、服务企业的重要渠道。

按照因地制宜、管用实用、就近就便原则,温州构建起完善的联络站体系。全市现有12个县级联络站、189个乡镇(街道)联络站以及524个联络点。

近年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化落实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将全市1.25万名五级人大代表全员编入代表联络站,以人大代表接待日、专题走访等履职形式,推动人大代表在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宪法法律宣传、听取收集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监督“一府一委两院”等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真心实意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力量1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调研组赴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2024年,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围绕“助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等主题开展活动,收集意见建议9100多条,凝心聚力促进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坚持“带着课题去、带着问题去,带着民意回、带着建议回"代表履职机制,组织代表走访企业1603家,收集意见建议979条,切实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宣传员、体验员。

同时,温州建有4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60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鹿城区“五马议事坊”作为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统筹人大代表、专业人士、社区网格员等力量,组建了一支252人的立法调研信息员队伍,对《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开展立法调研和座谈,以“站点 + 专业"的融合模式,使立法工作更接地气。

强化数字赋能,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了财经、生态等监督场景,打造基层单元“e系列”特色品牌,代表码、代表活动码的规范建设与推广使用,使企业和群众扫码即可在线反映诉求、参与立法监督。“e系列”相关做法得到全国人大有关专委、省人大常委会领导批示肯定。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还以联络站为主阵地,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双岗建功”等主题活动,探索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进站和法官、检察管进站等制度,创新性地开展“三官一律一员”进站、“代表·局长面对面”以及“乡(镇)长有约"等活动,实现“一府一委两院"与人大工作的动态交互,有力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从立法调研到民生监督,从企业服务到侨务工作,人大代表联络站已成为承载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重要平台,以制度创新和数字赋能,构建起“群众说事、代表议事、政府办事、人大督事"的闭环机制,为市域治理现代化提供生动的民主实践样本,有效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jrd2025051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