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以人大之力护航发展

作者: 陈艳

海宁:以人大之力护航发展0

2023年,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立足职能,第一时间制定“6+6”行动方案,组织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助力三个“一号工程”主题活动,发布《双周快报》18期,形成“四张清单”853项,以实际行动凝聚起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下沉式”监督精准助企破难

“企业环保、用能、安全等方面的检查大多依托第三方机构,建议政府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

“政府服务要有温度,监督过程要有风度,对中介机构的监管要有力度。”

……

2023年3月下旬,在海宁市硖石街道鹃湖代表联络站里,一场以助力三个“一号工程”为主题的民情恳谈会正在进行。现场,来自企业的6名人大代表与5名企业负责人提出意见建议28条。海宁市政府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倾听,并就会上提出的意见建议作出回应。

根据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全市12个镇(街道)人大全面联动,一周内,分别组织召开民情恳谈会,代表和选民聚焦数字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优化、企业市场拓展等与政府部门开展面对面恳谈。据统计,共有53人次代表参加,收集意见建议85条,现场答复50条,交办35条。

会后,民情恳谈会上收集的意见建议,经梳理汇总后,形成两期专报送市委市政府,作研究参考。其中,关于加强第三方中介机构管理的有关建议被列入2023年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监督议题,结合重点代表建议督办,同步开展专题调研,助推政府完善《海宁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出台《海宁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目录(2023版)》等。

为跟踪监督民情恳谈会意见建议办理落实情况,2023年10月下旬,助推三个“一号工程”实施专题询问会“开”进了长安镇代表联络站。会上,11位询问者和9位应询者聚焦三个“一号工程”实施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在两个多小时的“一问一答”中,进一步浓厚了人大加强监督、政府紧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沉浸式”调研助推创新深化

2023年以来,海宁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入企走访活动,听取企业对经营发展的意见建议,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

“传统产业数字化提升”被列入2023年海宁市人大常委会重点调研课题。2023年5月至8月,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了面向行业协会、服务商代表、跨境电商企业等不同群体的座谈会6场,实地走访企业17家,收集了加强企业高管数字经济培训、强化本土服务商引育等意见建议118条。

此外,调研组还精心设计了面向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调查问卷,赴合肥、南京等数字经济发展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充分借力浙大国际校区等高校专家智库,开展以数字经济为主题的“亲清下午茶·政企话发展”活动。

历时5个月,形成了《海宁传统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的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深入分析了传统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的成效与做法,提出了4方面14条问题,系统梳理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精准指出了6方面20条对策与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助力传统产业转型破难,助推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创新提质。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各专工委同步开展“大综合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增收共富等课题调研;组织开展人大代表助力三个“一号工程”微调研,形成18篇微调研报告,以调研成果赋能三个“一号工程”落地落实。

“协同式”检查护航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为海宁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023年,海宁市人大常委会按照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贯彻执行情况检查的要求,充分发挥执法检查的作用,为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建立“问需于企、问策于企、问效于企”的“三问”机制,对辖区内52家民营企业进行“嵌入式”走访调研,将执法检查“神经末梢”延伸至企业内部。

结合年度市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一委两院”职能工作、核心业务下沉基层单元活动安排,在全市12个镇(街道)代表联络站开展“1+12+N”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接待、专题视察等方式进站“把脉问诊”,收到意见建议269条。

依托数字化平台,多途径、多层次、多视角查找“两条例”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海宁人大“民情快解钉”收到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意见建议126条,依托浙政钉助力三个“一号工程”代表群征询意见、寻计问策,收集问题建议26条,力求真正把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找出来。

形成高质量执法检查报告,提交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会后,综合梳理形成“审议意见+问题清单”,交海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研究处理,并持续跟踪监督意见整改落实情况,有力推动了营商环境提“优”、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2023年,海宁市新增市场主体25508户,总量同比增长9.9%;2023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新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