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作者: 陈波
3月5日上午,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新的一年,如何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席大会的浙江代表团代表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表示要以浙江的“稳进立”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厚植创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对于企业而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要保持竞争优势和生命力,就必须永远拥抱创新,不断理解、引进、应用新质生产力。这是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天任认为,数据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但目前,存在数据要素市场不完善、数据流通体系不健全、数据资源有效供给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等问题。同时,市场主体“不敢用、不会用、用不好”,数据还没有发挥出乘数效应。
“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场景。只有和应用场景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和业务痛点,才能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张天任建议,要尽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打造行业数据应用示范场景;要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通过链主企业带动行业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张天任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新型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希望能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扶持力度,破解产业人才的急难愁盼。
“新趋势下,过去那种习惯于做规模、盲目扩产能的做法,难以跟上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结合企业发展经验,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带来了《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的建议》。
徐冠巨建议,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和资源上,推动企业从单纯的模式创新转向科技创新,创造更多原创性、突破性、颠覆性成果,向科技硬实力要效益、要品质、要品牌;要鼓励科研机构与优秀企业强强联合,共建研发平台、共享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在产业链中的转化;要发挥民营经济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开放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行动和创新课题,共同促进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升级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剑宇深刻体会到,信息通信业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主阵地是新型工业化。聚焦制造业‘5G+’‘AI+’‘联创+’转型,深度匹配企业需求构建人工智能服务,提升跨行业协作创新效能,能够助力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快产业链升级,壮大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系,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24年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今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葛炳灶扎根制造业多年。他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各地基本建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域性块状经济,成为我国制造业的稳定基石。
“实现我国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制造之都向‘智造’高地演变,重点在于多措并举,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对接,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从而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葛炳灶说。
让产业链更长、更牢,就需要切实解决产业链内部上下游企业互动性不够、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集群效应偏弱的问题。葛炳灶建议,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机制,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关键零部件上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对于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和创新成果的给予奖励表彰,并明确在本地产业链优先应用推广的扶持政策,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在本地的转化和应用。
如何让产业链更智、更优?葛炳灶建议,将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列入国家重点战略,发挥5G、算力和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优势,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要加强政策引领,大力推动未来工厂建设,加大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为其打造标准化、产品化、平台化的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纵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横向打通行业合作伙伴,实现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发展。”葛炳灶说。
制造业产业链出海过程中,面临着境外市场合规性要求复杂,人员、资金往来不便等问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驻外机构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协调,加大当地营商环境、产业政策等权威信息的梳理引介,加强对相关出海企业的合规性指导。在严谨审核企业出海资金属性和资金用途的前提下,为产业链出海所必需的专项资金提供一定的时间与额度上的便利性。在充分监管的前提下,保护企业出海资金,让产业资金用到实处,平安出去,安全归来。
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营商环境,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综合竞争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施惠芳建议,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政府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强化求解思维,大力破难解难,勇当改革先行者。“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营商环境领域改革同样如此。要以纵深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牵引,进一步增强改革韧劲,迎难而上、久久为功,主动变革、率先突围。”
施惠芳认为,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过程中,政府要牢牢扭住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个关键词,精准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统筹打好政务、法治、市场、经济生态、人文五大环境建设组合拳,打造标志性成果,放大叠加裂变效应,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当前,特别是要着眼发展所需、企业所盼,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倾听心声,回应呼声,解难帮困,实实在在增强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施惠芳说。
全国人大代表、亿联控股集团董事长严立淼表示,涉企政策的出台不仅要及时、系统、有力度,更重要的是稳定,尤其是涉及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等的政策要有延续性,这样才能让民营企业家稳定预期,在投资、创新等方面作出正确决策。“建议相关部门对已出台政策加强质效评估,没落地的要抓紧落地,不合时宜的要抓紧调整,确保政策举措聚焦于稳住经营主体,用政策的长稳,为企业树信心、立恒心。”
“优化营商环境,要切实助力企业降成本减负担。”张天任表示,从前期走访的情况看,民营企业对降低经营成本的诉求仍然强烈,集中体现在用能、融资、物流、原材料等4个方面。“建议进一步深化成本要素相关领域改革,一方面加大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挖潜力度,推动成本下降;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推动降本增效。”
今年2月,司法部、国家发改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明确已经启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这让全国人大代表、富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沂倍感欣慰,他建议加快制定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在2020年出台施行了《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王建沂认为,在现有民营经济法治建设特别是在地方立法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全国层面制定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民营经济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千万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绘制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让我们农村工作者吃下了‘定心丸’。”3月5日下午,在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荣杰由衷地说。
多年来,缪家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打造了2500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样板区,形成了“三产融合、四季共享”全周期产业链,建成“十里水乡、百亩花海、千亩稻香”的甜蜜共富村,成为践行“千万工程”的生动典范。
然而,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年轻人不愿返乡种地,千亩粮田如何实现高产稳收这一问题逐渐凸显。为此,他带来了《关于支持推广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农事服务中心指以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服务为重点,集成式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科技推广应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等综合农事服务解决方案的新型社会化服务载体。
“近年来,浙江省推出了农事服务中心这一创新平台,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重要载体,是有效解决‘谁来种地’这一问题的‘良方’。”陆荣杰建议,对浙江创新推行的农事服务中心在国家层面进行总结,并将其纳入“十五五”规划,进而从国家层面科学评估农事服务中心数量、规模、设备、用地等要素,推动布局更加广泛、覆盖更加全面。
农村综合改革(农综改)试点是中央“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全国人大代表,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明表示,“花香漓渚”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以来,实现了财政资金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化,成为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的有效路径。
但刘建明也发现,农综改试点工作存在着项目试点面不够广、财政投入依存度高、专业人才缺乏等制约因素,影响了该政策示范效应的发挥。
他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精准推进农综改试点,聚力打造高质量共富的建议》,呼吁拓宽农综改试点广度,确保每年每个县(市、区)能争取到1至2个省级以上试点项目;强化财税金融扶持力度,适度提高省级以上财政补助项目比例,加大金融信贷倾斜;加强农村人才招引强度,努力搭建青年人才引进平台,发挥“新农人”“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功效。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桐坞村茶农樊生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传承人。他最为关注的是如何以茶为媒,让茶叶成为带动更多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他建议,政府、茶企、茶农协同发力,通过提升技术、打造品牌、挖掘特色,促进茶叶产品提档升级,推动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创造美好生活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民生是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词,养老是其中重要的领域。”全国人大代表、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康养事业营销部课长刘廷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刘廷表示,在我国长护险已有试点,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负担和护理压力,但目前大部分试点以软性护理服务为主,服务项目偏少,如果作为一项要在全国推开的民生实事,应进一步加强对服务项目的关注。
“民生实事提得好,还要办得好。相关制度要不断完善,补充专项标准并加强顶层设计,如对养老服务机构准入标准、辅具租赁产品技术标准、服务支付标准等,建立统一实施方案与服务管理制度,有序开放市场供给等。”刘廷说。
“今年我有不少建议与民生有关,希望能在全国建立罕见病慈善救助基金、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等。”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认为,民生实事看似小事,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大事,很多政策非常好,落实时要避免“打折扣”“有偏差”,要真正做到闭环管理,还要统筹各地资源,地方政府要更主动有为,不搞形式主义,以行践言。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专门论述。
2023年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爆出圈,引发了大家对越剧等传统戏曲的持续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兼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蔡浙飞表示,戏曲生命力的延续离不开革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表达,精品力作也需要传承创新,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让戏曲保持生机。也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更大的市场,培养更多的受众群体。”
蔡浙飞建议,趁着当前越剧破圈传播的有利时机,更多地将越剧带入中小学生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戏曲传承发展埋下更多希望的种子。
“文化自信源自厚重的历史文脉。”全国人大代表、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祝响响说,上山文化遗址群作为“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重要历史发展节点的见证,不仅是浙江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标识。
她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推动上山文化作为“万年中国”重要标识的保护和利用,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申报专项债、申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上山文化遗址群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摄影 屠轶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