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莺:让非遗调腔走得更远

作者: 吴璐婷 蔡佳

王莺:让非遗调腔走得更远0

“踏歌遗响南戏韵,曲出浙东新昌。”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至今已有约600年历史,被戏曲界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可在很长一段时间,戏曲行业低迷,新昌调腔剧团举步维艰、濒临解体,而她却始终坚守在调腔演艺一线,一方面苦练技艺打好“基本功”,另一方面积极搜寻散落民间的调腔抄本、资料。正是在这样一批传承人的坚守下,濒临消亡的调腔艺术保持着“星星之火”。

她是绍兴市人大代表、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主任王莺。如今回想起新昌调腔当初的困境,王莺仍不免感慨万千。

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如何让古老调腔焕发“又一春”,正是王莺与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06年,新昌调腔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昌调腔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当年,调腔剧团投入开排两台大戏《挑水伯》和《程婴救孤》。2010年3月,又开始排练另一台大戏《甄清官》,剧目从新昌、绍兴、杭州演到北京,巡回演出超百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等省内外20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

可王莺并未止步于眼前的掌声,在她的带领下,剧团又创排了多部精品大戏,屡获各类国家级、省市大奖,创造了多项新昌调腔的新纪录。而王莺多年的坚守,也终于让新昌调腔这个古老的剧种慢慢走到百姓的身边,让调腔艺术这个“中国戏曲活化石”“古梅重辉”。

尤其是当选绍兴市人大代表后,王莺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中国优秀传统项目延续下去,并一直在实践中推动古老的调腔和目连戏这些传统戏曲“走出去”、“传下来”。

“作为来自文化领域的代表,我要做好地方戏曲的‘代言人’。我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老百姓还是很喜欢聚在一起看大戏的,我们戏剧人不仅要沉下去,还要主动引进来,才能推动地方戏剧生根发芽、生生不息。”近年来,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在王莺的带领下,一方面积极培育调腔观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新调腔爱好者,另一方面,为了让“国遗”新昌调腔后继有人,常年在新昌中学、澄潭中学和青年路小学、南岩小学等学校开设新昌调腔培训班,在新昌艺校开设了五年制的中专班,让这项古老的艺术传承队伍中开始出现“00后”的身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