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工作活力迸发
作者: 孙心悦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2024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将“制定关于加强全国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更好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要求,在全国人大率先垂范下,各地人大把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作为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方式方法,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代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焕发新活力。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代表工作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加强顶层设计如同“山脊”“屋梁”,为高质量开展代表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的决定。这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代表工作的一件大事。
此前,党的二十大对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作出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组建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在地方实践中,不少省份已设立“代工委”或同类型机构负责代表工作。
“从办公厅联络局,升格到代表工作委员会作为常委会专门工作机构,可以预期未来代表工作和人大代表的作用都将进一步加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认为,代表工作委员会的设立,是对人大作为工作机关、代表机关的回应,将有助于支持人大代表充分履职,提高履职能力,通过立法和监督实现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负责全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工作的统筹管理,是代表工委的主要职责之一。一组数据,交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成立以来的首份“成绩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了271件议案,交由全国人大9个专门委员会审议,目前均已审议;代表提出建议8314件,交由204家承办单位研究办理,均已办理完毕并答复代表。
2024年2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代表工委成立7个多月来,通过建立台账、定期通报、召开专门会议、加强对各方面培训,进一步规范办理流程,压实了承办单位的责任。相关工作可总结为五个“首次”:首次召开代表建议办理推进会;首次召开代表建议综合分析座谈会;首次制作盲文版代表建议答复;首次召开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座谈会;首次进行典型案例宣传。
“常委会以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为契机,以加强常委会同代表联系、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为抓手,深化和拓展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2024年3月8日上午,在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赵乐际委员长说。
更加重视代表议案建议办理
人大代表依法提出议案和建议,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如何让代表的“金点子”落地见效?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
“代表大会还未结束,书面答复已经送到。我要为省人大常委会的快速反馈点个大大的赞。”2024年1月27日,福建省人大代表、漳州市政协副主席戴鹏飞欣喜地说。
1月26日上午,漳州市代表团在分组审议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戴鹏飞就“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提出建议。省人代会还未结束,他的建议已经得到了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侨(台)工委的答复。
为及时反馈、快速响应代表意见建议,福建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首次对代表们在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建议采取“即提即复”的方式,能在大会期间答复代表的,省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在会中就作出明确回复,切实增强代表意见建议办理的时效性、互动性,不断提高省人大代表的认可度、满意度。
为推动代表议案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各地还纷纷推出了务实管用的“硬核举措”。
如江西省常态化分析代表建议办理情况,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纳入省直单位绩效考核,有效提升办理实效和代表满意率。黑龙江省出台省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第三方专家评估工作办法,切实提高承办机关办理代表建议的质量和效率。陕西省积极破解代表议案建议“重答复轻办理”问题,探索推出的“办理承诺制+工作台账制”“民情工作五步法”等做法被全国人大推广。
2024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的规定》正式施行。这是该规定的第三次迭代升级,以“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为目标,以探索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短板为路径,与时俱进提出了立足实际、管用实用、体现浙江特色的具体举措。
“修订后的意见办理规定共七章四十四条,比原规定增加了十三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省人大代表建议工作提供法制保障。”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相关工作人员说。
插上数字化翅膀,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迸发出新动能。
2023年9月15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在长沙召开了一场既“老”又“新”的建议办理工作评议会。“老”在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已连续10年组织该项活动,制度日趋完善。“新”在此次会议,湖南14个市州人大设视频分会场,全体省人大代表通过“湖南智慧人大”应用程序同步观看视频直播。会场内外同“屏”共振,真正让代表履职风采和人大监督刚性“可视可感”。
不断丰富完善闭会期间代表活动
每年人代会召开的时间很短,如何丰富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形式、拓展履职的载体,是各地人大常答常新的一道题。其中,代表主题活动正被越来越多的地方人大所采用。
2024年4月2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视频动员会召开,标志着该活动在河南省全面铺开。
“河南有18万多名五级人大代表,他们都是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骨干分子和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将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开展主题活动是省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举措。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聚焦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代表主题活动助推中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围绕助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三个“一号工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全省各级人大代表收集意见6.5万多条,梳理问题清单9000多项,推动解决一大批实际问题。
2024年2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双岗建功 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主题活动的方案》,引导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代表履职岗位和本职岗位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作出新的贡献。
闭会期间,代表们时刻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视察、专题调研等活动,把深入基层、倾听民意作为履职基本功;以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平台为依托,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显著优势。
在京华大地,“万名代表下基层”已成为近年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担任代表职务的北京市领导带头,四级代表就生活垃圾管理、接诉即办、城市更新、节水等法规草案同市民座谈交流,让来自一线的“金点子”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开展“聚民意,惠民生”行动,发动全省五级代表在人代会闭会期间每月至少反映1次社情民意、群众诉求,推动解决一批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
浙江省全面深化全省1507家代表联络站建设,2023年制定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联络站运行绩效评价指引,持续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广东省深入推进代表联络站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三化”建设,2023年首次发起广东“群众最满意的人大代表联络站”网上投票,评出首批15个代表联络站示范站,有力激发全省代表联络站更好打造“民意窗”“连心桥”。
强化对代表履职的服务管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功效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代表的履职能力。
学习培训是提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重要方式。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学习培训,2023年举办多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1300多人次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实现新任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基础学习全覆盖。
2024年4月8日下午,在浙江航空产学研基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金彪为省人大培训基地授牌。据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5月浙江正式启动开展人大培训工作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4期,培训学员多达7000余人次,有力提升各级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的履职水平。
全国范围内,人大代表学习平台“多点开花”、形式丰富多样。比如,青海省挂牌成立“青海省人大代表培训基地”,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开展代表培训工作。上海市打造“上海人大代表论坛”品牌,使之成为代表知情知政、交流互动、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陕西省为代表“一对一”配备法律顾问,服务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
代表法明确规定,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应当以多种方式向原选区选民报告履职情况,接受原选区选民的监督。
2023年12月4日,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述职月活动。成都市新津区第77选区人大代表王立红和新津区安西镇第8选区人大代表何继翔、易在花、李云松走上台前,向选民代表述职,汇报一年来的履职情况。
从2023年起,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每年用1个月左右时间集中开展“直选代表述职月”活动,指导开展直选代表回原选区述职相关工作,激励代表积极履职并自觉接受原选区选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