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立足“廊链教”助推“三支队伍”建设
作者: 吕婕 郑胤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核心要素。金华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围绕中心大局,发挥人大职能优势,着力打好立法、监督、决定等履职“组合拳”,全力助推“三支队伍”建设走深走实。
做优“廊”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要依托浙中科创走廊,更好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引才育才作用,进一步加快创新人才集聚,营造关心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保障人才在金华乐业、乐居。”金华市人大代表、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朱钢国在市人大组织的推进浙中科创走廊建设调研座谈会上说。
浙中科创走廊是金华市委确定的科技创新“主战场”。今年,金华市人大加快科技创新领域立法进度,将《金华市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纳入立法初审项目,聚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集聚创新型人才等领域,为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这是金华人大近年来持续“硬核”履职推动科技创新的缩影。2021年以来,金华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议》,并通过专项审议、专题询问、视察、代表建议督办等形式,持续监督科技创新工作,探寻依托科创平台、引育用留创新型人才的金华方案,20余条意见建议陆续交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推动重大科创平台提速建设、创新型人才持续流入。
今年,金华市人大常委会紧扣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省人大常委会部署上下联动开展科技进步“一法两条例”执法检查、浙中科创走廊标志性项目常委会视察等,助力建强高能级创新及育才矩阵,让创新型人才在金华充分释放潜能、尽情施展才华。
培育“链” 营造人才发展“新生态”
日前,在代表电视督政现场,来自磐安县的市人大代表、浙江金华威邦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校波犀利提问:“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数据全省靠后,请问如何强化本地优质企业的培育?”市经信局主要负责人从完善培育机制、优化扶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开展精准服务等四方面进行回答。
这个问题来源于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的执法检查。这是金华市人大首次通过代表电视督政方式对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开展监督,也拉开了2024年市人大助力企业发展系列监督工作的序幕。
“产业是‘三支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托,推动解决企业家急难愁盼问题就是助推高水平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关键一招。”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负责人说,“我们结合全市正在开展的‘金心助企’活动,紧盯全市‘新春第一会’涉企部门承诺落实情况,打好监督‘组合拳’,服务保障广大企业家扎根本地、做强实业。”
今年,金华市人大紧扣高水平企业家队伍建设,锚定十条重点产业链,部署开展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情况专项监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专项监督、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专题视察等系列监督工作,适时作出大力培育重点产业链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大力支持企业家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中塑造发展新优势。
赋能“教” 筑造人才培育“蓄水池”
“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打造主体多元、利益互融、功能多样的产教综合体,培养更多适应区域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在调研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时,该校负责人这样的话语令人振奋和憧憬。
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的主阵地。去年,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情况专项监督,深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等多所院校开展调研,聚焦管理体制机制、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度、职业教育地位和认知等困难和问题,提出深入推进改革、落实多元参与、完善育人机制、提升职教地位等意见建议,专报获得市委领导批示肯定,有力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还将持续聚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等重点领域,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情况“回头看”、金华技师学院迁建项目推进情况专项调研等,推动监督意见落到实处,助推进一步畅通高职学生、技能型人才的成才通道,在全社会造就“人人皆可成才、个个皆能出彩、行行皆有奔头”的生动局面。 (金华市人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