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助推高素养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作者: 陈可
技术工人是支撑台州制造、台州创造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全面落实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相关部署要求,密切关注全市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切实加强调研,持续跟踪监督,率先创制立法,不断助推台州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再上新的台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养人才支撑。
代表建议,打破技术工人“刻板印象”
台州市各级人大代表紧盯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现状,聚焦技术工人培养提升、增收创富、政策支持等关键环节,积极建言献策。
“要提高标准,让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技术工人有更多的优越感和成就感。要在岗位培训上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努力为技术工人提升综合素质架设新平台。”台州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宋坤杰等四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的建议》。
“要加快推行新八级工制,切实提高工资待遇,保障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同时提供技工人才更多参与管理决策的机会,提高其社会地位。”台州市人大代表、浙江三维橡胶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电工班长张学炉联合其他五位代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技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要坚持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理念,通过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使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鼓励技工院校走进企业开展调研,针对企业实际需求为在校生开设课程,精准提升职业技能。”台州市人大代表、浙江钱江机器人有限公司应用开发工程师陈海波在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建议》。
对此,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代表分组专题调研、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重点建议督办等方式,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助推技术工人队伍素养不断提升。
精准监督,让技术工人更具“含金量”
聚焦技术工人群体的热点难点问题,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技术工人增收创富工作纳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开展专项调研。
为使监督更加精准高效,市人大采用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如,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4次,系统研究、汇总整理、分析研判有关工作情况;走访企业20家、职技院校5家,收集建议意见200余条,精准对接企业、院校需求;线上调研,将调研课题下沉至全市20个基层单元,收集意见建议300余条,为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提供有益参考。
在此基础上,市人大条目式罗列技术工人培养、技术工人评价、技术工人激励等10方面意见建议。清单式的意见建议,增强了政府的可操作性,也提升了人大的监督质效。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市政府积极创新举措,深入推进职技融通改革,每年约有1万名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同时取得学历、技能双证;推动技能人才子女就读公办中小学,实现公办学位100%供给;建设“蓝领公寓”,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6.6万套;构建服务全产业链、面向全体劳动者、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技能培育体系,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34.8%,居全省前列;评价星级“台州技工”近3万名,2023年全市技术工人薪酬平均增长7.8%。
创制性立法,为“技赢台州”保驾护航
《台州市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若干规定》已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批准,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是国内首部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制度层面为推动技术工人加快迈向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先行示范。就此,台州134万技术工人的待遇提升有了法治保障。
建设高素养技术工人队伍,提高技术工人获得感是重要一环。规定聚焦技术工人群体最为关心的收入待遇、工作待遇、学历待遇、社会待遇四个方面,对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鼓励企业在薪酬分配中体现技术技能价值,技术工人可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股权配置等方式增加收入。通过推动技能人才增技增收,在全社会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形态,助力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法规实施后,市人大常委会将及时跟进调研监督,切实推动法规的贯彻执行和配套措施的有效落实,为促进台州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台州市人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