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搭台,唱响五百年婺剧新声

作者: 金余根 朱炫琦

立法搭台,唱响五百年婺剧新声0

一台婺剧舞江南,一出好戏道传承。婺剧俗称“金华戏”,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享有徽戏“正宗”、京剧“祖宗”、南戏“活化石”之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浙江文化印记”。2024年3月底,《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批准通过,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是浙江省首部戏曲保护类地方性法规,也是金华市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首次对非遗项目进行地方性立法。

舞台上,演员随着锣鼓点子辗转腾挪,高翻、跟斗、踢枪,一套行云流水的武戏赢得观众阵阵喝彩。从田间地头到央视舞台,再到海外,婺剧是金华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但和大多数地方剧种一样,婺剧的发展面临一系列难题,亟待通过立法系统加以解决。

金华市创新需求清单、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三张清单”机制,积极推进婺剧地方立法工作。随着条例的施行,这一古老剧种将在地方性法规的保护下开启发展新篇章。

以“有形之手”撑起非遗“保护伞”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条例以“四个规划、四项机制”的“有形之手”,合理引导全社会共同努力、长期坚持,为婺剧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四个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婺剧保护传承发展规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四项机制”,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婺剧资源名录保护制度,人才引进机制,国有婺剧院团考评激励机制。它们系统性、整体性构建起婺剧保护传承发展的制度体系。

此外,条例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婺剧保护传承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创作展示、送戏下乡、传播交流等工作。

在梅花奖获得者、优秀青年演员楼胜看来,这些举措是实实在在为婺剧的发展“保驾护航”,有助于婺剧事业走得更高、更远。

以“不拘一格”保障“后继有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代表性传承人、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美兰在艺术人生的顶峰期,把舞台中心让给学生。她的学生杨霞云32岁时也获得了梅花奖。师徒共同谱写了戏曲舞台上“传帮带”的佳话。

陈美兰常说,一个剧种的发展,光靠一代人的努力和奋斗远远不够,要靠一代代后来人共同努力和积累。

如何“不拘一格降人才”?条例从院校建设、师徒传承、人才引进、专业晋升等方面入手,为婺剧生存与发展增添活力。

注重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两手抓。条例规定支持婺剧艺术院校建设,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婺剧相关专业或者课程,鼓励婺剧院团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合作培养婺剧人才。改变演员“重技艺、轻文化”现状,培养文化素质过硬、专业功底扎实的新生力量。

鼓励师徒传承。条例鼓励和支持婺剧代表性传承人、名家设立工作室(传习所),带徒授艺培养传承人。

培养专有人才。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条例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婺剧编剧、导演、舞美、音乐、表演、经营管理等人才培育。条例还要求制定婺剧专业技术中高级职称的职数激励政策,支持婺剧院团通过专家评估和专业技能考核等方式引进人才。

以“涵养生态”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死水养不出活鱼。条例通过设立婺剧宣传周、推进婺剧进校园、加大基层演出力度等措施,激活婺剧传承发展的一池春水。

广泛弘扬婺剧文化。2006年11月3日,浙江婺剧团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门发来贺信。条例规定每年11月3日所在周为婺剧宣传周。其间,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文化旅游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婺剧传播推广、展示展演、参观体验等活动,提高婺剧文化影响力。

推进婺剧进校园。条例要求将婺剧文化列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支持创建婺剧特色学校,定期举办中小学婺剧汇演。目前,金华已举办了六届中小学婺剧汇演,婺剧之花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绽放。

推动婺剧文化交流。条例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文化旅游等部门应当利用传统节日、重要节会、重大文化交流项目等,开展婺剧艺术交流,弘扬传播婺剧文化。比如,由金华市政府联合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让婺剧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婺剧的根在农村,广大戏迷是婺剧生存发展的基石。条例鼓励婺剧院团面向基层人民群众开展惠民演出,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举办婺剧展演活动。

以“革新争辉”再现“锣鼓喧天”

《宫锦袍》《血路芳华》《信仰的味道》《义乌高华》…… 近年来,婺剧涌现出一批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品佳作。

“现今社会,地方戏曲剧种要想留住观众,不仅要传承好戏曲具有的写意、空灵、洒脱、神似、嬉戏的美学韵味,还要善于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挖掘和张扬地方剧种个性。”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晓平说。

条例在坚守传统经典的基础上,鼓励婺剧吸收借鉴现代元素,追求古老戏曲与当代艺术的有机结合、东方神韵与现代精神的高度统一、乡土文化与都市审美的和谐兼容。条例规定要支持精品创作,规定市、县(市、区)政府应当支持婺剧院团、专业院校创作精品剧目,提高婺剧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信在法治护航下,婺剧必将得到更好传承,受到更多人喜爱,焕发无限生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严立新激动地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