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人大力量
作者: 孙心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于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四的浙江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浙江全省各级人大深入思考谋划立法、监督、决定、代表等各项工作,主动融入、主动跟进、主动服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法治“加速度”。
因地制宜立良法
前不久,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公布了2024年立法计划。其中,今年将继续审议的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草案获得较高社会关注。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绿色低碳制定综合性法规,是浙江以法治激发新质生产力的人大探索。
因地制宜,是浙江以地方性立法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一大特色。这从全省各设区市人大的立法实践中也可见一斑。
比如,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浙江一直在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自2024年6月1日起,《杭州市数字贸易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城市之一,杭州市出台全国首部数字贸易领域地方性法规,为国家立法先行探路。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菁认为,这将为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提供更好的法规秩序保障。
再如,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有基础有条件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当好尖兵”。民营经济发祥地温州市出台全国首部“民营企业”与“科技创新”双聚焦的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以立法促民营企业破解科技创新困境。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今年浙江全省“新春第一会”聚焦人才这件事,提出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浙江多地以立法推动打造“人人皆可成才、个个皆能出彩、行行皆有状元”的干事创业环境。
有些条例是面向“三支队伍”整体的。有“鉴湖越台名士乡”之称的绍兴出台《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通过地方立法落实“大人才观”,固化当地人才工作的好经验。
还有条例针对性地面向特定群体出台举措。作为浙江全省首个全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台州瞄准技术工人这一群体,出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若干规定,完善“以技提薪”的制度设计。
多措并举强监督
浙江是靠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要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内部生态。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营商环境进行全面“体检”,2023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对《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2023年9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报告充分肯定成绩、逐条剖析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为进一步优化浙江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法治环境贡献人大智慧与力量。
审议意见有没有落到实处?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将跟踪监督这两部条例执法检查审议意见落实情况,以“钉钉子精神”持续监督、久久为功。
此外,根据计划,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还将采取全省统一部署、上下配合的方式开展科技进步“一法两条例”执行情况检查。
开展询问是监督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的监督方式。聚焦新质生产力,各地人大不断探索创新询问形式,亮点频出,涌现出不少“首次”。
2024年4月,湖州市首次在市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上开展专题询问,直击民营企业发展共性问题寻求破解之道;金华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会,首次设置随机抽题环节、首次网络调查规上企业意见、首次与纪检监察监督协同,着力提升监督质效。
更普遍的是,各地纷纷打出监督“组合拳”,构建全面立体的监督网络,让人大监督更具刚性。
比如,慈溪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综合运用专项监督、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方式,多领域全方位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绍兴市新昌县人大几乎每年将科技创新有关方面工作列为年度监督议题,充分运用视察调研、听取报告、专题审议等方式开展靶向监督,推动科技创新攻坚破难。
高效行使决定权
人大决定决议具有“短平快”的优势。依法作出决定,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迫切法治需求。
目前,宁波有35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五、全省第一。但同时也面临培育后劲不足、企业能级有待提升等难题。
2024年5月13日,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决定。该决定包含23项举措,直面行业痛点,有望带动更多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
此外,宁波市鄞州区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关于推动实施“强二优三”战略全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议》;镇海区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快推进甬江科创区镇海片区建设的决定》,要求区政府进一步重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这些举措无不对提振企业信心有着积极意义。
因一份“决定”而感到振奋的,还有一群湖州市人大代表。2024年1月底,张天任等10余名民营企业家人大代表联名向湖州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作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决定的议案。4月,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湖州用短短三个月,将一份代表议案最终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为民营经济发展增加一份法治保障。
对于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将依法作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决定,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实施,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代表履职显担当
今年全国两会,浙江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强调,要增强代表履职的责任感使命感,下足先学之功、务求实干之效,带头提信心、鼓干劲,重实干、优作风,听民意、暖民心,防风险、护平安,努力以忠诚履职的担当作为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注入正能量。
省委有号召,人大见行动。2024年4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研究通过《关于人大贯彻落实省委“三支队伍”建设决策部署的工作方案》,统筹推进人大履职工作,着力加强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队伍建设。
号角已吹响。全省8.9万名各级人大代表立足本职,迅速行动起来。
在舟山市,连日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分别带队奔赴联系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了解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人才支持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有效破解了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题30余个。在此带动下,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深入一线开展双岗建功主题活动,在街道、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地留下了履职足迹。
在宁波市鄞州区,科技创新观察站、科技创新助力站、“代表助力”知识产权服务点等一批人大助力科技创新的履职新阵地“上线”。在2024年5月10日的授牌仪式上,三个平台的观察员、助力顾问、服务助理队伍代表许下“履职承诺”,要在完善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尽己所能。
在嘉兴市南湖区,“云上检察”“共享法庭”应用被嵌入区人大基层单元数字平台,“检察听证进站”“庭审直播进站”等活动打通了人大代表多维监督通道。2021年以来,全区各级人大代表线下参与法院庭审旁听、见证执行等640余人次,以检察听证员、人民监督员等身份参与检察听证和检察办案等54人次,提出专业性意见54件次,助力知识产权保护提质增效。
众力并则万钧举。在加快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场景中,全省各级人大及人大代表以担当履职,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关链接
四级代表联动视察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杭州市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中,科技创新排在首位。如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同样是关键。
作为浙江高校院所资源最集中的城区之一,今年初,杭州市西湖区在大学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统筹科创平台、辖区高校和人才,打造“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环云栖创新生态圈、环之江文化创新圈、环老文教创新创业圈”五大创新生态圈,要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西湖区人大常委会把“高水平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打造高校经济2.0版”工作列入今年的重点视察项目。4月24日下午,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区、镇四级人大代表,“沉浸式”专题视察高水平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工作情况。
由西湖区政府、浙大和浙大控股集团三方联手共建的“西湖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代表们认真听取中心负责人关于科创成果从概念验证到实际产品的介绍,深入了解中心构建的“源头创新—概念验证—项目孵化—产业落地—发展加速”全流程体系。
西湖区科技成果转化(普华)中心,是一家以投资为驱动、以“知名创投机构+科研院所+标杆项目”为孵化模式的新型孵化器。在中心的展厅里,代表们重点参观了中心已投资的先进技术及专利产品,进一步了解资本、院校、企业三方联合共促成果转化的探索实践。
“基地主要关注的是哪些产业?”“目前吸引了哪些企业,哪类人才入驻?”在今年4月中旬刚刚挂牌的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里,代表们边看、边听、边问。得知已入驻创新转化工作室5个、落户成果转化项目8个,代表们纷纷为基地的成果转化模式点赞。
随后,西湖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了四级人大代表视察高水平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工作座谈会。会上,人大代表围绕助推西湖区高水平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转化首选地建言献策。
下一步,西湖区人大将持续关注五个“生态圈”建设工作,合力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更上新台阶,助力西湖区全方位打造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地瓜经济“三个首选地”。
(杭州市人大、西湖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