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支付权利不容侵犯等(3则)
作者: 朱浙萍 钱立功 高炳
现金支付权利不容侵犯
一段时间以来,拒收现金现象时有发生。中国人民银行5月14日对外公布,2024年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赤峰市松山区分公司等7家拒收人民币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作出经济处罚,对单位的处罚金额从3000元至5.5万元不等。这一举动释放鲜明信号:公众自主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不容侵犯,要坚决向“现金歧视”说不!
近年来,随着国内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从扫码付款到刷脸消费,出门不带现金已成为常态。然而,现实中,还有不少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有着使用现金的习惯,于法于情于理,拒收现金都背离了一个文明社会该有的包容和温度。
拒收现金,看似小事,实则违法。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另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0第18号)要求,各类主体均应尊重公众支付方式的选择权,不得采取歧视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现金支付。
事实上,除了直接拒收现金,有的地铁站售货机投币口贴着“不支持纸币及硬币”,有的景区只有网上预约而关闭现场购票窗口等,这些“挖沟”行为,都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暴露出相关主体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淡薄。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媒体调查发现,除了一般商业场所,全国多地政务服务中心都有明确拒收现金的现象。这些年来,各地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让数据代替民众“跑腿”,确实提升了民众的办事效率和获得感。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更要确保服务供给的平等性和公平性,顾及不能使用智能设备的少数群体,若只要效率忽略温度,显然背离了数字化转型的便民初衷。
破除人为制造的“支付壁垒”,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持续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整治工作,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币法定货币地位。在此背景下,商家要主动纠正拒收现金的错误,而不要想着“顶风作案”。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对拒收现金的行为敢于说“不”,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睁大“监督之眼”。
总之,数字支付万般便捷,也不能把现金支付当成“弃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必须给现金支付留一席之地。
优化民间投资法治环境
民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稳定整体投资、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家密集推出一揽子政策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各地着眼高质量发展,聚焦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投资环境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投资方向更加精准。
民间投资增速的稳步回升,释放出民间投资信心逐步增强的积极信号。但要清醒看到,民间投资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领域对民间投资进入仍存在隐性门槛,一些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突出。
激发民间投资潜力,营造民间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完善的法治作保障。目前,司法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聚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执法、公正司法等民营企业的核心关切,目的是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必将为优化民间投资提供更好法治保障。
立法的目的,还在于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增强民间投资意愿,提升民间投资活力。要进一步破除民间投资各类隐形障碍,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拆除“藩篱”,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要深化民间投资项目审批改革,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要拓宽民间投资项目融资渠道,建立民间投资项目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结合民间投资项目融资需求,提供融资支持。
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切实改进作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对“新官不理旧账”、严重损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等行为,加大查处力度,防止“任性执法、类案不同罚、过度处罚”等。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切实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为优化营商环境奠定坚实法治基础,就一定能够把支持民营经济政策的“暖意”转化为发展的“暖流”。
以治理创新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小积分,大文明。
在江西省武宁县东山村,通过好人好事、善行义举、文明行为,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可以累积“公德积分”,这些积分既能用于兑换实物,也能帮村民获得授信额度。村民毕延义原本为扩大柑橘和杨梅果园面积的资金发愁,得益于这一“微创新”,问题迎刃而解——他的90个积分可贷款20万元。
陕西省汉阴县三元村坚持奖善行、立标杆,结合孝老敬亲、见义勇为、勤劳致富、邻里和谐、志愿服务等内容,对村民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赋分,让“道德可积分、文明可加分、善举可得分”,相应积分可以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对村民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赋分,让德者有得,释放出乡村善治的活力。“公德积分”等机制的作用,在于形成了一个文明建设的载体,把道德的“软”约束做“实”,进而更好实现以德化人、德润乡风。
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既要发展乡村产业、整治人居环境,又要保障改善民生、培育文明乡风民风,还要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所以更需要创新治理手段和治理方法,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类似“公德积分”这样的尝试,正是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治理创新,既有针对性,也有可操作性。
也要看到,乡村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以自治沟通议事、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建立村民议事会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为统筹自治、法治、德治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有助于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乡村治,百姓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因地制宜,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必能不断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