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身份一亮,办事更靓
作者: 胡熠烨
近年来,湖州市人大深入推进代表“亮身份”工作,不仅亮出了全市4979名五级人大代表身份,更是做实后半篇文章,让代表与群众实现双向奔赴。这项工作得到省人大常委会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代表“亮身份”应用场景荣获全省人大数字化改革创新暨第三届“浙江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奖”特别奖,多次被《中国人大》、新华网、《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全国各地赴湖州长兴考察代表“亮身份”工作60多批次,已成为湖州人大工作的一张“新名片”。
一地试点 全域推广
2020年2月8日,长兴县水口乡的县人大代表祁煜良在家中挂出首块代表身份牌,正式开启代表在居住地常态化接待群众模式。5月6日,水口乡人大及时总结做法并率先启动“亮身份”工作试点。11月,《浙江人大》杂志社派记者赴长兴采访“亮身份”工作,并于当年第12期杂志刊发长篇通讯报道《长兴:打造代表联络站3.0版》,获得时任省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12月18日,在湖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长兴召开人大代表“亮身份”推进会,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推动近千名县乡人大代表(街道议政员)完成“亮身份”。
一年试点后,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人大代表“亮身份”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域代表“亮身份”工作给出指导。
2022年5月12日,湖州市人大代表“亮身份”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长兴召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贤龙在会上提出明确要求,要认真总结经验,精心组织安排,强化担当作为,全力交出代表工作的高分答卷。至此,湖州正式开启代表“亮身份”全域覆盖之路,推动工作从“听”向“办”延伸。
代表群众 “双向奔赴”
吴兴区人大代表马伟忠等12名区、镇人大代表集体在织里镇童装城一楼接待室亮出身份,收集群众建议,推动解决童装产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南浔区人大开展“浔”忧“亮身份”活动并精心设置代表“浔”忧码,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德清县人大武康街道工委创设“五进五亮”载体,实现“一扫即进、码上说事、线上解决”;在长兴县画溪街道白莲桥村,亮了身份的人大代表和街道议政员将民情联络全覆盖和志愿服务全动员的“双全工作”融入其中,实现村里问题一站式协商解决……
代表“亮身份”工作的持续开展,让湖州实现了“代表联系群众”到“群众主动找代表”的转变。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累计收集意见建议6万余条,走访联系群众7.6万余人次,推动解决问题8000余个。
双轮驱动 迭代更新
2023年7月,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实施“双轮驱动”深化代表“亮身份”工作的意见》,在一年全域实践基础上开展人大代表联络站“码入户”和“监督助推、评议助力”双轮驱动工作,赋予代表“亮身份”崭新定义。
“代表‘亮身份’起源于代表个人,但不应止于个人。要让常委会、专委会、联络站点、代表小组形成合力,构建创新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舞台’。”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陆炜说。
湖州将全市各人大代表联络站码亮到群众家门口、小区单元楼、企事业单位,并结合实际向人员相对集中、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覆盖延伸。同时,通过有效衔接基层治理“四平台”,深化完善群众意见建议分类交办、跟踪督办、答复反馈等制度机制,加强全过程闭环管理。
在此基础上,市人大还扎实开展了基层人大“监督助推、评议助力”工作,推动基层站所改进工作、提高效能、解决问题。特别是今年,紧扣代表主题活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指导乡镇(街道)人大分类汇总意见建议,梳理分析普遍共性问题,并形成年度监督项目清单加以实施。
在双轮驱动力的加持下,“1+N”导师帮带制、“136N”人大代表联动履职模式、“带着课题去履职”等特色亮点工作层出不穷,全市各级人大和代表联系群众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人大“联群网”功效作用日益凸显,湖州代表工作的这张“金名片”被持续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