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全过程监督“把牢图”
作者: 徐浩强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随着城市化都市化进程加快,规划审查监督已成为各级人大履职的“高频事项”。
金华肩负着“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的历史使命,近年来系列重要规划纷纷出台。金华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把牢图”这一重要职能,出台《关于加强规划全过程监督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建立“把牢图”监督流程图,着力健全规划闭环监督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金华特色的规划实施监督路径。相关做法得到省人大常委会领导批示肯定。
优化顶层设计
翻开监督流程“一张图”,每个环节需要做什么一目了然。“这既是助力下好规划‘先手棋’,也是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重头戏’。”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规划监督存在的“重程序把关、轻实体监督,重专业意见、轻民主参与,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等突出问题,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建立健全分类清晰、程序衔接、链条完整的规划监督机制,为人大“把牢图”提供制度支撑。
比如,锚定国土空间规划这一重点,划定区域空间类、城乡建设类、综合交通类、生态环境类等四大类18项规划,组织开展规划全周期监督。对规划监督的任务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整改服务体系等内容予以明确,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健全规划编制(修编)年度计划、引进第三方评估、重大事项听证论证等机制,形成以人大实施意见为牵引的规划监督“1+N”制度体系。按照规划“一件事”工作流程,梳理形成“把牢图”监督流程图,推动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协同贯通。
抓住关键环节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紧盯影响规划编制质量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推动“把牢图”从程序性监督向实体性监督、从技术监督向价值监督转变。
编制立项环节,探索建立规划编制(修编)立项报备制度。要求市相关部门及时报送规划编制计划,特别是对近期规划的修编情形要作出专门说明,由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可行性论证、必要性审查,提出立项必要性建议。
意见征求环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彻落实到规划监督工作全过程。组织专委委员参与专家论证会、市民听证会等,开展“局长进站”征求代表和群众意见,同时把规划意见征求嵌入“金代通”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民意民声不“缺席”。2023年以来,通过“金代通”系统,累计收集规划类意见建议202条,以“开门督规划”助推“开门编规划”。
会议审议环节,明确相关部门在规划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前,应提前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分管副主任作专题汇报,至少提前7个工作日向常委会组成人员送达相关资料。会前集中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进代表联络站听取规划编制意见;会中多维度引导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建言献策,有力提高了规划审议质量。
“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事后大动干戈不如防患于未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牢编制立项、意见征求、会议审议三个重要环节,就是为了依法助力‘治未病’。”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何伟国说。
强化执行刚性
不落实的规划,终究只是“画饼”。针对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金华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压实全链条工作责任、强化全方位联动监督,做实“把牢图”监督的“后半篇”文章。
紧盯规划落地实施,金华市人大打好调研视察、专项审议、专题询问、建议督办等“组合拳”,借助专业代表、专家学者等力量,推动规划由“纸面”落到“地面”。2023年12月,金华市人大组织开展了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专题询问,针对规划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现场提问,将监督压力转化为整改落实动力,更好推进规划引领、多规合一。
持续推进规划审议意见条目式、清单化交办。金华市人大明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2个月内书面报告落实情况,规划实施一年后书面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视情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回头看”,确保审议意见真正落地见效。自意见实施以来,金华市共审议通过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区总体城市设计等4个规划,提出工作建议55条,均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