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基层立法联系点“1198”模式
作者: 方琪 钱程
自2020年浙江省首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落地义乌以来,义乌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体系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立法联系点“1198”工作模式,全力打造基层立法联系点“义乌名片”、民主法治建设“义乌窗口”。近4年来,有13.5万人次参与法律意见建议征询,共完成46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上报意见建议3025条,被吸收采纳202条,总结报送的工作调研报告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领导批示肯定。
“1”个工作体系建起沟通桥梁
在义乌基层立法联系点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清晰的组织架构图——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立法联系点办公室,对接立法征询单位、立法联络站和立法咨询专家库三大立法建议收集平台,并组建立法联络员、立法信息采集员、立法咨询专家等队伍。
以这个架构为基础,义乌联系点搭建了“基层立法联系点办公室为协调中枢、联络站为阵地、信息员为触角”的金字塔式立法意见征集网络。立法联络站由最初的14个增加到21个,立法征询单位发展到47家,信息采集员由千余名扩充到1.2万余名,覆盖全市各部门、镇街、村社和行业协会。
“1”个智慧平台联通信息网络
2023年,联系点数字化改革开花结果,义乌市人大常委会立法意见建议征询智慧平台正式启用。
“智慧平台融合了办公业务和立法意见征询两大基础框架系统,开发了涉法素材收集、征询任务发布、意见采纳管理、征询对象考核等模块,实现立法意见的定向征集、智能汇总、辅助审核和征询人员的即时反馈、及时奖励、动态考核,实现群众参与法律意见建议征询工作一次不用跑、意见征集全周期动态可视。”联系点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截至2024年8月底,已有14部法律法规草案通过该平台开展意见征集工作,收集意见建议465条。同时,联系点不断加强与上级人大应用、义乌市基层治理平台的数据对接,做好数据采集后的沉淀、回流、共享,为基层立法联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9”大重点领域凝聚义乌经验
义乌有着特殊的优势条件,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涉外服务管理、金融改革、“一带一路”、中小微企业发展、城乡发展、民族宗教和社会治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9个特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多项成果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为了将基层的成果经验、改革实践遇到的障碍困难第一时间传递到国家立法机关,义乌联系点深耕特色领域立法研究,全力为国家立法提供典型样本、实践参考。
2020年9月,义乌国际商贸城被设为立法联络站,在市场的最前端,划分布局21个信息采集点。1912名立法信息采集员深入市场一线,通过走访调研、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市场经营户对期货和衍生品法、印花税法、增值税法、关税法等经济类法律草案的意见和建议。
“8”种工作方法助推民意传递
经过探索,联系点总结出了牵头推动、部门联动、行业协动、专家支撑、代表助力、群众参与、外籍融合、市域借力等8种工作方法,“点燃”了群众参与立法的热情。
在后宅街道李祖村的大樟树下,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广泛组织和发动群众,让每一部法律草案都得到充分讨论;在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一杯清茶,一张方桌,你提议,我赠茶”,“书记凉茶铺”成为民意汇集地;在陈望道故居,讲解员范例有了新的身份——立法信息员,他在向南来北往的游客讲述陈望道先生追求真理故事的同时,也诉说着基层民主故事。此外,在义乌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同样积极参与立法意见收集、涉外法律宣传、涉外矛盾调解等活动,自发成为中国民主的“国际宣传员”。
“要充分发动各层级群体广泛参与,注重意见内容的典型性和意见来源的多元性,原汁原味反映基层所思所盼。”义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政说,老百姓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法律法规在基层实施的“神经末梢”,广大群众参与立法征询,更好地实现了立法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基层立法联系点不仅是立法意见的收集点,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普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