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监督护航,共绘海岛就业新画卷
作者: 阴冠平
近年来,舟山市人大深入贯彻就业促进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持续监督推进就业促进工作,增进民生福祉。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1175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率达100%;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4.2%,为全省最低。相关工作获全国人大关注肯定。
深入基层一线 多式联动开展法律“体检”
“政府出台的就业扶助政策,群众是否真切感受到了?”“高校就业情况怎么样,专业和岗位的匹配度高不高?”……这些来自群众的声音,也正是舟山市人大常委会最关心的问题。
2021年以来,在全国人大、省人大的统一部署下,舟山市人大常委会以上下联动方式,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浙江省就业促进条例》贯彻执行情况检查,并成立3个执法检查组,梳理形成4大类28项重点检查清单。
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执法检查组实地走访了15家就业促进相关机构、职业院校、用工企业和基层社区,组织召开座谈会12场,详细了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就业平台建设等工作情况。
执法检查中,还创新采用“法律监督+纪检监察监督+舆论监督”的监督方式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的检查机制,邀请全国、省、市、县(市、区)四级人大代表开展协同监督,不断提升监督力度和实效。
2022年6月,舟山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会后,梳理形成问题清单交有关部门办理。
核心业务下沉 线上线下构筑监督闭环
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审议意见作出近一年,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否整改落实到位?2023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针对执法检查中梳理的问题清单,又组织开展了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回头看”。
“如何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在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有什么好的措施?”“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精准度?”……线上以基层单元应用场景主题发布方式,征求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线下以“主题+问题”核心业务下沉方式,围绕加快形成稳就业工作合力、有效发挥企业稳岗作用、全力营造创业就业氛围等内容,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走进千岛街道、小沙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和6个村(社区)倾听民情民意,共收集意见建议50余条,并吸收进调研报告。
同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针对就业平台设计、稳就业形势、外地引进高校毕业生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
凝聚多方合力 铺就海岛就业特色路
“这个工作需要上岗培训吗?”“对学历有要求吗?”“工资是计件还是计时?”……在全省首家以服务渔民为主的岱山县衢山渔业零工市场咨询窗口前,前来登记务工的退捕渔民络绎不绝。今年55岁的王师傅就是其中一位。他此前一直在渔船上从事轮机工作,如今上岸成为一名退捕渔民。零工市场服务专员结合本地重点产业用工需求,精准推荐与王师傅相匹配的岗位。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推动下,一系列具有海岛特色的就业服务平台应运而生。目前,9家“建在海岛上”“建在市场里”“建在码头边”的海岛特色零工市场相继落成,为渔民、海岛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就业服务。同时,“舟小聘”微信小程序的上线,更是让海岛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最新岗位信息,实现了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就业服务模式。
不仅如此,舟山还首创了“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劳动者综合服务驿站等新型就业服务机构,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政策咨询、项目孵化、资金扶持等全方位服务,还聚焦海岛群众的就业急难愁盼问题,创新建成覆盖劳动者全生命周期的“三心”服务示范驿站。
在做好本地就业工作的同时,舟山市还聚焦中西部劳务协作,积极服务外来务工者。特别是针对四川达州籍务工人员,推出了“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从就业创业扶持、免费公办教育、住房安置保障、医疗同城共享等四个方面入手,为他们在舟山稳定就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