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参与式预算的民主实践
作者: 周旻澍
参与式预算起源于温岭市的“民主恳谈”,旨在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从2005年起,民主恳谈融入预算审查监督之中,正式开启了参与式预算的实践。这一创新举措,使公民、代表和社会各界能够直接参与政府年度预算方案的讨论,从而实现了对预算的实质性审查监督。
全方位民主实践,探索形成参与式预算
近年来,温岭市人大不断深化参与式预算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民主实践体系。今年8月,温岭市人大组织开展了“代表活动月”活动,全市77个部门(单位)负责人分赴基层单元,向人大代表通报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并接受代表监督。
在参与式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温岭市人大首创了“预算三审制”,即在预算初审和审查前增加预审环节,通过多种形式邀请人大代表、选民、专家和社会各界参与预算编制协商讨论。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市级层面已有5775人参与了63场次的预算民主恳谈,提出意见1628条,其中463条被采纳,有效提升了政府预算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
2014年,温岭市人代会审查预算多方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实践成果,被写入新修改的预算法。
全领域探索深化,完善拓展参与式预算
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岭市人大在参与式预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以财政绩效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监督新路径。通过创新人大交办审计和审计查出问题专题询问制度、人大交办绩效评价和预算绩效监督制度、政府债务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审查监督制度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深化预算、国资、债务、审计一体化监督,推动参与式预算向纵深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温岭市人大2010年8月首创的“审计查出问题专题询问”,已成为当地人大每年的“必修课”。通过人大代表的专题询问和政府部门的整改回复,实现了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有效监督和整改落实。
时任温岭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刘永标认为:“以前审计查问题年年查,年年改,难有成效,代表群众意见很大,社会反响强烈。如今通过专题询问,人大借审计的‘脑’,审计借人大的‘力’,实现了双赢。”
为进一步深化绩效评价监督,温岭人大专门制定《温岭市人大常委会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办法》,定期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上一年度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及人大交办重点部门绩效情况报告。
全链条数字赋能,迭代升级参与式预算
为了解决传统参与式预算中存在的全面审查难、全员参与难、全程监督难等问题,温岭市人大将参与式预算与数字化改革深度融合,2022年探索开发了“参与式预算数智在线”。该应用通过“一点切入、二级联动、三个端口、五大场景”的架构设计,实现了对部门预算的线上线下融合监督。
在2024年的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温岭市人大利用“数智在线”全面实施部门预算进基层单元,将全市77个一级预算部门全部分解到基层单元,由市人大代表联络总站和镇(街道、开发区)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进行分站审查、实时监督。同时,通过参与式预算数智在线,组织代表对上一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从而形成监督闭环。
通过数字赋能,既克服了传统监督的不足,也有效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背景下的“审查全覆盖、监督全链条、参与全方位、一键全通达”的监督机制。“参与式预算数智在线”成功入选浙江人大数字化改革优秀应用。
温岭的参与式预算,从蹒跚学步到步履稳健,相继入选中国“十大地方公共决策实验”、“2010年十大民主法治新闻”,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首届“浙江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奖”特别奖。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它已成为温岭的一张金名片,更是中国基层公共预算改革的重大突破,基层协商民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