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份决定夯实民主之基
作者: 孙心悦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大目标之一。9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适时出台关于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的决定。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更是深入推进浙江省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民主基石的现实需要。
依法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太好了,有‘代表码’等于代表在身边!”不久前,出海在外的船老大林益军通过扫描渔船上的“代表码”,反映渔船缺少冷冻设施设备,导致渔获物保鲜效果不好,需要提质改造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夏永祥收到问题后,立即联合其他代表进行实地调研,提出意见建议。很快,有关部门对问题做出了答复,并出台相关政策。
渔船上的“代表码”,是舟山市岱山县人大常委会在代表选举后,推出的“海陆全覆盖代表双联动”品牌举措之一。
如何将海岛居民的广泛持续参与落到实处?岱山县人大常委会在选举中设置海上流动票箱,通过拎箱出海、登船上门等方式,确保选举投票一个都不落下;在选举后创新“海陆全覆盖代表双联动”品牌,依托渔船编组打造全天候海上平台,实现渔民诉求表达零距离全天候,让民主不止于投票。
如今,这些经验被决定所吸收。“改进选民登记工作,为流动人口参选创造便利条件”,“搭建全天候全方位民意表达平台”,决定里的字字句句,将基层人大的鲜活实践予以固化,充分彰显中国式民主的优越性。
要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从公民视角出发,依法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是本次决定的一大亮点。”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比如,在保障公民知情权方面,决定明确“拓宽公民知情渠道”,健全人大信息公开制度,推动“一府一委两院”依法公开信息;在保障公民参与权方面,决定明确“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依法抓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健全立法工作征求意见和反馈机制,完善基层人大协商邀请公民参与机制;在保障公民表达权方面,决定明确“畅通公民意见表达”,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改进人大信访事项办理工作;在保障公民监督权方面,决定提出扩大公民对监督工作的参与,拓展公民民主监督新空间,依法保护公民行政诉讼权利;等等。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2024年6月17日,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落实“两去两回”代表履职机制 推进代表当好优化营商环境“两员”工作的通知》,就深化各级人大代表双岗建功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主题活动提出新的部署要求。
各地迅速开展形式多样的代表活动:湖州市南浔区探索实行“人大+税务”“人大+电力”“人大+产业”等履职模式,43名专业代表“把脉”堵点痛点;永康市组织各级代表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针对性提出问题对策;龙港市建立营商环境人大代表联系点,实现与各类企业经营主体和群众接触“零距离”……
截至9月中旬,全省各级人大已经开展相关活动3000余次,参与代表3.8万余人次,反映具体情况和问题1.3万余个。
“深入实施代表主题活动工作、问题、建议、成果‘四张清单’机制,完善代表‘带着课题去、带着问题去,带着民意回、带着建议回’履职机制”,这一做法被写进了决定中。这将进一步推动代表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双岗建功,提升闭会期间代表履职绩效。
近两年,省人大常委会推动全省五级8.7万名代表全员进代表联络站“亮身份”,国家机关进站会商听取意见渐成常态,引导代表提出闭会期间建议7063个。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把群众的“真情实感”变为代表的“真知灼见”,转化为国家机关的“真抓实干”。
决定提出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国家机关同代表“两个联系”等举措。通过尊重代表、服务代表、依靠代表,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丰富发展基层民主实践
“民情直通车”“代表督事”“人民听证”“向人民报告”……翻开决定,一张张基层人大工作“金名片”熠熠生辉。
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试验田。基层人大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探索创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做法,总结形成了一系列工作机制。
在杭州市富阳区,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方法不断创新改进。候选项目产生由政府“供给端”主导向百姓“需求端”主导转变,真正体现了听民声定民生。
在绍兴市柯桥区,“代表问诊议事”工作持续深化。围绕群众关注度高,急需党委、政府破解和推进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组建小组—征集问题—问诊议事—交办处理—视察督查—办结回复”,推动了代表履职、促进了政府工作、解决了群众难事。
在嵊泗县洋山镇,“大会问政”成为年中人代会的固定议程。通过构建“五会两环节三督两评议”工作体系,做到问政过程公开、程序透明、问题聚焦、政府认同、代表满意。
将具体的基层实践提炼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决定条文,是一个“采花酿蜜”的过程。经过调研、修改、论证,决定就“丰富发展基层民主实践”,提出“完善各级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深化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加强街道居民议事组织建设”等要求。
数字技术拓展了民主的新空间。随着人大数字化改革的推进,地方立法、法治政府监督、财经数智监督、代表全生命周期、民情民意、基层单元等应用场景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些应用场景还对数字端产生的民情民意进行自动抓取、梳理、分析、研判等,实现对民情更加精准、全面、系统的把握。
决定对“推进数智赋能”作出要求,明确要系统集成各级人大数字化建设成果,加快推进技术、业务和数据跨系统融合,贯通各种应用场景。
对于基层人大来说,这份决定既将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予以制度化,又为未来工作谋划蓝图。相信有了决定护航,人民民主实践必将更加贴近时代脉搏、符合人民期待,让民主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