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宪法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作者: 孙炼栋

把宪法故事讲给更多人听0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是全国第一家宪法主题纪念场馆,也是首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始终把宪法宣传教育作为首要使命,与时俱进讲好宪法故事。截至2024年9月15日,陈列馆共接待观众240.4万人次,线上活动参与人数2305万人次,安排讲解9828批次。

而这些宪法故事的讲述者,除了5位专职讲解员,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红马甲”。这支350人的普法志愿者服务队,自2017年3月成立以来,已累计服务超12万小时,用实际行动践行宪法宣传的崇高使命。

初秋的西子湖畔,山水相映,浓荫叠翠。位于杭州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的青灰色小楼掩映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拾阶而上。

“欢迎大家来到‘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这里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70年前,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这里度过77个日夜,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又被称作‘西湖稿’。”展厅中,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王玲正热情地向大家讲解。

“最高兴的是,听到大家说没有白来”

2016年12月4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建成开放,并向社会公开招募普法服务志愿者。从医院退休的王玲是第一批报名的,“能够为国家宪法宣传出一份力,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

“一开始我不敢报名讲解,觉得宪法是高高在上的,怕自己讲不好。后来看到报的人很少,我是一名中共党员,得担起这个责任,所以还是报了。”王玲说。

为做好宪法宣传讲解,她每天熟读讲解词,在家里、公交车上、西湖边,随时随地、持续不断地练习,硬是将这12000字的内容熟记于心。同时,她还请其他志愿者来当观众,在展厅里反复演练,一遍一遍打磨细节。日复一日的练习,终于让王玲面对观众时不再紧张,用一个个生动事例把宪法故事讲得深入人心。

“毛主席工作起来非常专注,思考、研究问题经常到忘我的地步,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午饭在夜里,晚饭在早晨。为便于主席休息,他的办公室旁边还有一间休息室。”

“请小朋友们伸出右手,我们翻翻手掌,正面五个指头,背面五个指头,大家记住了,现行‘八二宪法’是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我等一下还会考考大家。”

面对不同的参观者,王玲会采取不同的讲解“策略”:给小学生讲解时,优先采取互动的方法,让他们加深对重要历史节点的记忆;面对前来研学的大学生,采取探讨式的讲解,再给每人发一本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唤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向老年群体讲解时,着重介绍历史细节,让大家对着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的照片一一辨认,共同回忆当年的人和事。8年的时间,她在陈列馆志愿讲解2000多场,服务观众超过4万人次。

“最高兴的是,听到大家说没有白来!”身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的王玲说。

“用自己的力量为宪法宣传多做点事”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宪法故事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有力的故事,讲好宪法故事就是讲好法治故事。

“深入挖掘和宣传好‘五四宪法’留存下来的精神财富,挖掘其所蕴含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价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馆长王永翔说,让陈列馆成为普法教育的生动课堂,普法志愿者服务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今年刚满30岁的志愿者谢君也是首批普法志愿者之一。他是名牙医,说起初衷,他坦言:“很多杭州人不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在西湖边起草的,还有人以为这里是介绍‘五四运动’的。作为一名‘90后’,应该对国家、历史多一些了解,知道自己的来时路,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志愿者叶丽娜是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老师,自从带领学生来陈列馆参观后,便被毛主席起草宪法的故事吸引,自愿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宪法宣传多做点事”。她除了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还精心准备课件《弘扬“五四宪法”精神,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获得了2021 年度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一等奖,并指导学生参加第六届全省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获得了一等奖。

家住朝晖九区的志愿者夏月飞,还是陈列馆的保洁员。“在做保洁的时候,常有参观者向我打听、咨询。一开始是问路、找厕所,后来又有人问我一些宪法故事,我在馆里听讲解员们讲得多了,也能说个大概,但说不全,怪不好意思的。”后来,她就报名参加了志愿者,“白天做保洁,晚上回家看解说词和资料,看多了、读多了,毛主席起草宪法的故事慢慢记下来了,现在我也可以向观众讲了,很开心,也很自豪。”

成立于2017年3月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普法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已有律师、医生、记者、企业管理者、大中学生、退休人员等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350人。

“他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通过考核后才正式开展讲解和咨询等志愿服务。”王永翔说,这些普法志愿者能够坚持做下来,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宪法宣传出去,努力营造全社会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的浓厚氛围。

“让宪法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我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我读过小学生行为规范,我了解交通法规,但宪法是什么呢?我看不见也摸不着,它是什么?它在哪里……”在2017年的第二届全国“学宪法讲宪法”活动中,杭州市学军小学的刘佳樱用她略显稚嫩的声音,把杭州与“五四宪法”的故事搬上了演讲台,并获得了总决赛一等奖。

2018年12月5日,刘佳樱带着第三届全国“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总决赛的8位获奖者走进“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寻访“五四宪法”的历史足迹,一起交流心得。“平等,是宪法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让我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了受教育的权利……”来自湖北武汉的盲童万语谦言说,回去之后他会把杭州寻访之旅的故事告诉其他小伙伴,做好宪法宣讲员。

“这些小选手,最终被聘为‘宪法宣传小使者’,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家庭和学校加入学习宪法的行列中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王永翔说。

近7年来,普法志愿者们用生动的语言、扣人心弦的细节、接地气的形式,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宪法故事、法治故事、杭州故事。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感人故事。

志愿者阮秋月在服务过程中,突遇高龄游客发生大小便失禁,她不畏脏臭,主动提供清洁和护理帮助;志愿者金冬青前一天晚上还在手术台上抢救危急病人,第二天一早就赶来参加志愿服务;志愿者陈秀敏平时在海宁家里照顾孙子,为做志愿服务每次早上六点就从海宁出发赶来杭州……

“在‘五四’馆看到了感人的一幕,志愿者蹲下俯身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穿鞋套。为高素质的志愿者点赞! ”“偶尔路过,惊喜,有志愿者免费讲解,受益匪浅,涨知识。”“陈列馆资料详尽,历史说服力强,教育作用深远。”打开陈列馆里的75本留言本,7000多条留言发自肺腑、真实感人,其中还有一位德国游客留言:“直到今天,我才了解到我经常来的这座城市竟然是中国历史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我甚至能够看到当年的历史场景,了解到毛泽东当年起草宪法的灵感来源。这是一次意外的收获。”

“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每一个志愿者都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将宪法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法治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王永翔表示,陈列馆将逐步形成涵盖志愿者招募、讲解培训、自主管理、特长发挥、保障激励等一系列严谨规范的管理体系,不断改进和提升普法志愿服务内容和质量,着力打造宪法宣传教育的一张“金名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