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打通制度落地“最后一公里”
作者: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
为打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落地“最后一公里”,金华市人大在开展好永康县级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乡镇(街道)实践中存在的报告内容冗繁、下沉指标粗放、基层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认真落实省人大环资工作“五个四”规则,编制了接地气、可操作、可推广复制的“一库一图一单”,并在1个街道4个乡镇开展了试点,积极探索适合基层落地执行的乡镇简版,纵深推进报告制度落细落实。
统建“指标库”,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由市、县两级人大会同生态环境部门统建“指标库”,确保涵盖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6个方面39项指标。对于县域内共性指标,由县级统一报告、统一发布。镇(街道)指标体系分为固定指标、重点指标和特色指标三类,原则上不超过20项。其中固定指标为每年报告的硬性指标,包括水、气、土、废等核心指标;重点指标为省、市、县三级部署的重点工作,由市、县两级人大动态调整,如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情况等重点任务;特色指标由镇(街道)从“指标库”中按需选择,按工业类、生态类予以划分,实行差异化管理,凸显地方特色,回应群众关切。
绘就“趋势图”,科学评价、晾晒比拼。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注重以长远眼光看待指标。由镇(街道)各自选定与工作最紧密、群众最关注的3—5项重点指标,制作“趋势图”,立体展现重点指标近5年的发展趋势,推动工作落实。如,永康市芝英镇聚焦PM2.5浓度、地表水达到Ⅲ类水体比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等情况,罗列了近5年的工作数据,并制作成趋势图,工作成效一目了然,也达到晾晒比拼的效果。
分解“清单化”,明晰权责、闭环管理。要求报告文本尽量简短精练、直截了当,强调用数据说话。报告后附工作清单,即根据报告内容,逐条予以“清单化”分解,定任务、定人员、定责任,做到量化闭环执行,便于跟进监督、推动落实。如,芝英镇把下半年任务分解为4方面11项,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人,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人负责、有人推动、有人落实。
“一库一图一单”模式有效贯通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路径,通过对报告主体、报告内容、报告形式等内容予以明确并适当简化,更契合基层实际,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在基层一线落地见效。有效破解了报告冗繁与指标粗放的问题,既规范了报告的篇幅、体例,又确保了指标分解的精准性,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关联最紧密、上级部署最紧迫、老百姓最关注的事项,使得指标体系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形成了资源整合与协同监督的合力,更好融合应用“五个四”工作规则,加强了人大监督与部门行业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多方协同,形成各部门全社会合力共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有效健全了责任传导和闭环落实的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跟踪督促和绩效评价,建立健全了“交办—跟踪—反馈”的工作闭环机制,有力推动人大审议意见和重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