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监督重大投资项目“全过程”

作者: 叶剑 张雨薇

余杭区:监督重大投资项目“全过程”0

余杭区,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每年的重大项目投资额高达数百亿元。如何确保这些项目科学决策、高效实施,成为杭州市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3年间,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共票决通过重大投资项目73个,总投资约1148.82亿元。而每年列入监督范围的重大投资项目,更是多达百余个,总投资额1500亿元以上。

“这些项目既‘重’又‘大’还‘多’,且实施周期长。而人大监督却面临着力量‘少’、手段‘缺’等困境,致使监督实效常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一困局,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实施重大投资项目预审制,探索形成全流程监督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余杭特色的重大投资项目监督路径。

事前把关,预审项目“开工单”

“要想管好这个‘大钱袋’,首先得从源头上把好审核关。”余杭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范海坚表示。

他告诉记者,余杭区人大常委会重新修订了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督办法,明确提出将对拟列入下一年度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实施预审制和票决制。

为了把好预审关,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开启了“全员监督”模式。由各工委牵头,组建了六个监督小组,分别认领各条线拟提交票决的当年度重大投资项目,通过综合评估、召开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提前对各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规性等作出预审评估。

在此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组织相关工委、政府部门和项目主体召开预审会,对每一个拟提交常委会会议票决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逐一“过堂”,汇总形成初审意见,反馈至相关部门,要求修改完善后再提交常委会审议票决。

“要是项目不合适,该否的否,该延的延,该调的调。”范海坚坚定地说。

在“拟列入2022年度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计划”中,仁和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作为“民生项目”被列其中。然而有代表提出,仁和街道常住人口超10万,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设施已无法满足当地居民需求,建议将仁和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为区级医院。区卫生部门收到建议,马上开展评估,最终该项目被调整为区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总投资估算由原来的4.1亿元调整为7.8亿元。

再比如,拟列入2023年度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康良路(京杭大运河—运溪高架)工程项目,由于跨运河路段暂时不能与拱墅区做好桥梁对接,从财政资金分配的合理性、项目落地后的成效角度考量,该项目没有通过预审,未被列入当年度重大投资项目计划。

针对新建项目开工率偏低、个别项目要素资源保障不确定等问题,余杭区人大常委会还推动区政府建立了重大项目储备库和滚动更新机制,根据项目开工成熟条件动态调整项目,对于规划不清晰,用地指标、征迁进度有制约,资金保障有困难的项目,建议暂缓列入年度投资计划或放入中期调整时再予考虑。

事中监督,合力盯紧项目“施工单”

如果说事前把关是确保项目顺利开工的关键,那么事中监督则是确保项目高质量推进的重要保障。

文一西路西延工程(一期)是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主要通道,一直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项目开工后,针对代表和群众反映的渣土无序堆放、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余杭区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专项监督组,多次赴施工现场实地勘察,听取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并就渣土清运回填、交通秩序管理等内容,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了一份“问题清单”。

今年6月,文一西路西延工程(一期)正式通车,为杭州城西新中心打通了交通大动脉,这份“问题清单”也变成了“成效清单”。

自2022年起,余杭区人大常委会探索推行“3+1+1”监督机制,由区人大常委会每3个月组织一次专项视察,听取一次专题汇报。其间,区人大常委会各工委分条线对本年度重大投资项目开展跟踪监督,常委会会议将分类听取本年度重大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专项报告,并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一些“困难”项目开展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全力助推重大投资项目“早开工、优建设、快建成”。

为了对重大投资项目实施全流程、全时段、全覆盖的有效监督,余杭区人大常委会还构建了“线上+线下”的监督模式,结合财经综合监督系统的“重大项目监督”子场景,定制开发了“代表监督”模块。

“通过票决后,当年度的重大投资项目会全部录入财经综合监督系统。每个人大代表除了能远程查看每个重大投资项目的详细资料、实施动态,还能实时提交对每个项目的意见建议。”范海坚表示,每位区人大代表一般每年参与不少于3个重大项目开展跟踪监督。

“线上+线下”形成的“双线”监督模式,有效助力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事后跟踪,联动形成项目“验工单”

监督的“前半篇文章”是打基础、查问题、明情况,“后半篇文章”才是见真功、见真章、见实效。因此,在事后跟踪监督上,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同样下足了功夫。

“以往人大对重大项目的闭环监督,往往始于立项,终于完工。”范海坚说,“而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对重大项目的闭环流程,则始于立项前评估预审,终于完工后完成决算、形成资产。”

近年来,余杭区人大常委会结合民生实事项目监督、代表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已完工重大项目的实际成效开展跟踪监督。

2021年初,五常大道提升改造工程项目通过审议后正式开工建设,于2022年5月28日全线开通。然而,余杭区人大代表沈美芬在后期调研中发现,五常大道两侧的部分行道树因缺乏修剪,已影响过往车辆的正常通行,大雨天部分路段积水现象严重。2022年10月8日,通过财经综合监督系统的“代表监督”模块,她提出了“在建设中综合考虑周边管网容量和雨季水量情况,做好道路两边树木的修剪工作”等建议。余杭区人大常委会收到建议后,第一时间联系未来科技城的主管单位,最终在“三方合力”下,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

除此之外,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协同联动财政、审计等专业力量,共同做好已竣工项目的绩效评估、专项审计等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各类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实现以“绩效”促“增效”。

下一步,余杭区人大常委会还将与财政和审计部门建立贯通协作机制,通过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估、满意度测评、集中“回头看”等方式,不断提高对重大项目的监督实效,推动政府投资更精准、项目建设更高效、项目管理更规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