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变脸”转身 展现“双创”魅力

作者: 张萍

扮相娇俏、一袭白衣的女妖精立于台上。随着一记锣声,忽而变为红衣红脸,威风凛凛地牵动披风。再一记锣声、一个转头,又彻底变为白衣白骨的女罗刹。婺剧《三打白骨精》的这个片段,在各大网络平台刷屏,网友纷纷表示又被传统文化的华丽硬控到了。

婺剧作为我省地方戏种之一,有着5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近几年,婺剧创新发展,国内外累计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或商业演出300余场,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一张金名片。

在婺剧身上,能看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创新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支撑,从以下四个“一”上可见一斑。

一场戏的“变脸”。婺剧《三打白骨精》深受市场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常演常新,不仅开创性地融入国宝级非遗绝技“帽衣变脸”技巧,以三次变身对应白骨精的皮、肉、骨,还首次塑造了会说英语会跳舞的猪八戒,吸收了高甲戏特色的金蟾娘娘等形象,以更符合现代受众的口味。

一个团的重生。2017年,文化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婺剧也应声而动。中月婺剧团就是一例,这家由民营资本组建的剧团,凭借专业的服化道、强大的演员阵容、外聘名师指导,不仅繁荣了当地演出市场,也大大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一部法的支撑。2024年5月1日,《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婺剧的文化价值,明确责任主体,推进婺剧的传承保护,还确立每年11月3日所在周为婺剧宣传周,推动婺剧“出人、出戏、出圈”。这是浙江省首部关于戏剧传承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一群人的接力。婺剧传承也曾经历人才青黄不接、阵容不整、行当不全的阶段。经过办赛办学办团着重培育人才,今天的婺剧有7个国有院团、100多个民营院团、7所婺剧特色学校,形成了以60后、70后为中坚,80后、90后为骨干,00后优秀苗子为生力军的三个人才梯队,男女并重、亦文亦武。

变脸,体现的是形随心转、相随心变,传统文化也要在坚守内核的同时顺应当下,从积极“变脸”实现华丽“转身”,推动创编饱含本地风土人情、方言声腔、当代审美的新剧,为婺剧传承发展注入了活力,也用实际成就证明了“双创”的魅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