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作者: 孙心悦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过去5年,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扎实开局,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文化浙江建设结出硕果。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进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围绕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切身有感的关键小事,参会的省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助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织密“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
马高祥:“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其中,“幼有善育”“老有康养”两大内容,引起省人大代表、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党委书记、副主任医师马高祥的共鸣。
“解决好‘一老一小’的问题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在马高祥看来,近年来,我省事关“一老一小”的法规政策日趋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但同时,养老托育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容忽视。
“比如,普惠性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城乡居民家庭仍难以购买到安全有保障、价格可负担的养老托育服务。‘上有老、下有小’的双职工家庭通常难以负荷赡养老人、照料儿童的重任。”马高祥说。
此次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马高祥一口气带来了五六份与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相关的建议。《关于织密织牢“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的建议》更是直接为推动解决“一老一小”群体所面临的社会性难题“把脉开方”。
科学布局,实现均衡发展。政府要发挥好制度设计、规划布局、行业监管、兜底保障等作用;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以及社区、家庭的基础作用。各方协同,不断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
扩大供给,提升服务品质。建议加大对社区养老托育服务资金的支持和管理力度,让资源更高效、更安全地通过社区枢纽流向“一老一小”服务。马高祥以“互联网+护理服务”“养老+休闲+银发产业”等模式为例,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探索路径。
制定配套政策,加强人才培养。针对养老服务机构招人难、职业院校养老专业招生难的问题,建议出台学生免费入学、推荐就业等政策,提升相关专业的招生吸引力。同时,对托育人才实行定向培养,强化师资建设、打造托育人才链。
“新增100个托育机构;新增托位2万个,其中普惠托位1.2万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继续全力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事事有清单,件件有对账,从一组组数据中,马高祥看到了信心与决心。
提升海岛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朱婉仪:“建议加大对海岛县公共文化扶持力度,更好地提升海岛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海岛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切入点,进一步彰显文化浙江魅力。”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文化强省建设的表述,令省人大代表、舟山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职工朱婉仪印象深刻。
公共文化服务构建起百姓的精神家园。5年来,文化浙江建设结出硕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五级全覆盖。“各海岛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激发基层文化发展动力,积极打造海洋文化金名片。”朱婉仪说。
然而,部分偏远海岛由于地方远、资源缺等客观条件限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遇到瓶颈。
经过调研,朱婉仪总结出三对矛盾。一是供需矛盾,“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满足群众较高层次精神追求和发展型文化消费品需要”。二是海岛土地资源稀缺与公共服务全覆盖的矛盾。比如,“培训、排练、表演等活动场地不足,制约了基层群文活动的开展”。三是交通不便与海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间的矛盾。如嵊泗县,岛际交通需要乘船,造成县级文化服务资源无法一供到底,流通网络不够通畅。
今年是“山海协作”工程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20周年,也是持续提高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新起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此为契机,朱婉仪呼吁加大对海岛县公共文化扶持力度,更好地提升海岛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比如,助推海岛县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升级。“海岛地区的群众对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有较强需求。”朱婉仪建议上级部门积极对接优秀文旅资源,对海岛县进行结对帮扶、定期输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扩面。
疫情过后,百姓最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海岛县拥有独特的文旅资源。“希望在博物馆、城市书房等建设项目上,给予海岛县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并在场馆建设规划上予以专业指导。”朱婉仪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也将为海岛县带来新机遇。
海岛文化人才开源难、引流难、留驻难。对此,朱婉仪提出在海岛县设立文旅导师工作室,并试行常态化人才培养指导制度。
用好工匠队伍这把“利刃”
史朋飞:“可以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统筹各方力量、聚集各类资源,用好工匠队伍这把‘利刃’,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深化职业技能培训”……翻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些热词说到了省人大代表、宁波信远齿科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部长史朋飞的心坎上。
此次省人代会有许多新代表、新面孔,史朋飞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作为省人大代表,他是一位“新手”,但作为一名工匠,他却十分“资深”,被授予“浙江工匠”荣誉称号。他带来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工匠队伍建设的建议》,凝聚了扎根生产一线20余年的所见所思。
浙江一直注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列入2023年的重点工作。2023年,浙江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0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4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0万人。
史朋飞认为,每年,我省都会涌现出一批浙江工匠、首席工人、技术能手等技能人才,他们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存在着企业需求与工匠队伍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不畅通等问题。
这对小微企业来说尤甚。小微企业在发展初期遇到棘手的技术问题时,更需要老艺人、技术能手等进行现场指导或教授,从而少走弯路。
“新时代工匠队伍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把‘利刃’”,史朋飞打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方。如何用好这把“利刃”,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如何破除人才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既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又提升工匠队伍的专业技能?
“可以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来实现。”史朋飞建议,首先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将工匠、技能人才等群体按照行业、领域进行分类;再利用数字化平台,一方面,将工匠队伍的信息推送至有相关需求的企业,另一方面,收集企业、行业的技术难题,实现信息共享;最终通过线上组织、线下对接服务,实现企业与技能人才的双赢。促进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
王进:“建议打造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健全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全过程的监督评估体系,推动公益性社会组织将社会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增进民生福祉,打造社会全面进步高地和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
社会组织是承担社会治理责任的重要载体,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力量。根据《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1100万人。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到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水平”,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临安区寸草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理事长、运营中心主任王进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为此,他带来了《关于促进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帮扶困难群体、调处矛盾纠纷、普法宣传教育、助力疫情防控……我们的服务内容很广。”王进介绍,目前社会组织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缺少统一的采购平台。”王进坦言,这导致采购过程中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现象。他建议,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有利于实现社会组织的跨区域竞标服务,既促进公平竞争,又有助于更多真正有实力、有能力、有信誉的社会组织做强,提高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健全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全过程的监督评估体系。王进特别强调了“全过程”,这意味着不仅要对服务结果进行监督,还要将服务项目的招标、竞标、执行、评估等环节纳入动态的过程监督管理中。
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发展扩大了对专业人才需求。“目前高校对社会工作相关人才培养仍然不足。社会工作行业平均薪酬较低,社工人才流向其他行业。”对此,王进建议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权益的保障力度,为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针对性税收优惠。 (本篇作者:孙心悦、许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