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新模式
作者: 王晓圆
“我们想邀请法官为全镇企业解读一下今年省人代会刚刚通过的《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2023年2月13日,海宁市袁花镇人大主席朱雪明向海宁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夏洲娜提出了“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年度安排的需求。
“一年前,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与海宁市人民法院开启‘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协同推进基层治理模式。一年来,代表联络站的需求和法院法治服务供给越来越有针对性,创建之初预见的问题,也通过这一年的探索实践逐步找到了答案。”作为这一模式的直接策划者和执行者,夏洲娜感受颇深。
据统计,“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协同模式已联合或分别开展活动23次,法治服务人数累计超过50万,“小站点”承担起撬动基层社会“大治理”的重任,赋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开启协同推进基层治理新模式
时间回拨到2021与2022年交替之际,海宁市人大常委会接受省人大常委会试点任务,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开发建设代表联络站应用场景,恰逢省委出台《全面加强“共享法庭”建设 健全“四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
代表联络站是人大和人大代表听民声、聚民意、解民忧、集民智,有效助力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共享法庭”是法院延伸司法服务、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一站式多元解纷、一站式诉讼服务、一站式基层治理的最小支点。同样在“一线”,同样是“为民”,同样有线上线下路径,两者相遇是否可以碰出新的火花?
说干就干,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与海宁市人民法院一拍即合,联合创建协同模式,覆盖全市12个镇(街道)。随即,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在浙政钉“海宁人大钉”工作台,为市镇两级代表开通旁听庭审的专属通道,实现了“云旁听”,同步增建“协同模式”专题应用场景,基层单元作为特色子场景,实行活动一体管理、工作一体推进、成果一体共享。
2022年2月9日,海洲街道成园社区代表联络室的“共享法庭”内,海宁市人大代表张萍通过手机投屏,与社区居民们一起观看一起入室侵权案的庭审直播,同为市人大代表的钱华梅律师同步作庭审知识讲解。与此同时,其他11个镇(街道)的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内,304位市人大代表通过手机端、电脑端,旁听了当天的庭审。这样的场景时常在海宁市不同的代表联络站里上演。
同年3月2日,在海宁市人民法院的一次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刑事审判直播中,“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首次覆盖到了全市各镇、街道和村、社区,公开庭审的旁听人数过万,带动近5万人次参与,并且首次在旁听庭审后持续组织开展相关监督活动。以代表联络站辐射带动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取得积极效果。
两次尝试成功,实操办法随即“出炉”。办法明确定位、作用、方式、分工。如,人大与法院着重厘清了边界,明确严格分清代表密切联系选民群众和信访接待的区别,严格分清法官依法履行审判职责和参与基层调解的区别等。
协同作战结出累累硕果
2022年4月1日,全省人大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上,推出海宁试点代表联络站数字版,“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协同推进治理模式成为海宁在基层单元实战的一个亮点。
“有选民问我,邻居家门口装了监控探头,清晰度太高了,自己的日常生活都被拍到了,该怎么办?”“也有人咨询我,去办证,系统里出来的个人信息不准确,又该怎么办?”……2022年4月21日下午,海宁市海昌街道代表联络站内的省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里“热闹非凡”,海宁市人民法院行政庭法官马金晶在网络一端,一边结合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解读《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一边回答几位人大代表的提问。基层立法联系点与“共享法庭”创新建立的一种县域基层治理协同推进新模式开始了实质化运行。
“法官把法言法语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更好理解,法律法规的执行与落实肯定效果会更好。”海宁市人大海昌街道工委主任赵锋说,“2020年11月,人大海昌街道工委被确认为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我们就利用基层立法联系点,把‘站’‘点’与‘共享法庭’实行资源共用、活动联动、工作协同、成果共享,减少人力重复、放大实战效果。”
随着“法治+数字”助力基层单元,资源汇集成倍于原先。“本来担心疫情影响‘百名代表听百案’的开展,结果‘海宁人大钉’工作台上的专属通道,解决了这个问题。”各镇(街道)人大负责人纷纷表示,现在旁听就像看影视剧,案件打包推送,N百件庭审线上集聚,代表和代表联络站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回放旁听,每件庭审下方还有庭审评价项,边看边评,普法与履职同时进行。
对法官而言,他们依法履职、公正司法的责任与使命与日俱增。每年7月至8月是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两官”履职评议的调研阶段,根据要求,每位被评议法官,都要带着法治课件和案例,走进对应联系的代表联络站送上法治服务,并接受现场代表、群众的满意度测评。让人倍感欣慰的是,满意度测评结果均在95%以上。
海宁市人民法院院长王建强说:“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法治建设,法官只有接上地气深知民情,才能更好司法为民、接受监督。”
成果转化促常态长效
随着协同作战推进基层治理模式探索的不断深入,实践成果也及时得到转化。2022年12月,一系列配套制度应运而生。
“云旁听”机制与庭审评价机制,规定除了“百名代表听百案”活动,列入人大年度评议的法官,增加其办理案件的庭审旁听场次和评议内容,作为履职评议的重要参考。人大向法院反馈评价结果,法院落实内部整改并统一向人大反馈。
法治服务感知度评价机制,明确法治服务接受代表评价的同时,发挥协同、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法治服务感知度”测评,作为人大监督法院工作的参考。
法治助力基层单元机制,把法官进站拓展至公检法司专业力量助力基层单元,法院以联村法官为基础,检察院以部门为基础,公安局以联勤警务室为基础,司法局以基层司法所、驻村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为基础,年初排定计划,法治服务常态进站,为基层治理协同作战发挥更大作用。
2023年1月10日,海宁市人民法院“司法事理、法理、情理、心理释明疏导中心”成立,“协同模式”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联动载体。
“老百姓看到代表,比看到法官、调解员更有亲近感,代表以特定第三方受邀加入调解,同样的释法说理从代表的口中说出,当事人更愿意接受。”沈其宏从法院副院长转岗到人大监察司法工委,其中的关键看得更清楚。
随着“协同模式”外延的扩大与实战的见效,镇街人大有了更多需求。“我们袁花有太阳能产业,中小微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段的接包加工较多,遇到上家侵权知名品牌的经常被连带,主要还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朱雪明希望能找到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到辖区的中小微企业。据此,人大与法院立刻确定并制订针对性法治资源输出,准备工作随即展开……
“用代表联络站的集聚功能把法治资源整合好,不仅是服务代表和代表联络站,更能引导选民群众学法、讲法,让更多老百姓参与到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过程当中,这是用基层的实践,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作出最接地气的证明!”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濮新达认为,“‘协同模式’是人大业务和法院司法服务进站的‘微缩版’,代表联络站和‘共享法庭’既要参与基层治理发挥作用,又要严格宪法与法律定位,分清代表密切联系选民群众和信访接待的区别,分清法官依法履行审判职责和参与基层调解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