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联络站里“菇事会” 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作者: 周婧在江山市食用菌产业园内,浙江君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菇房智慧屏幕上显示着温度、光照、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蓝色的灯光下一簇簇金针菇在栽培瓶中茁壮成长。
“二期厂房投产后,其产能将达到日产13.5万瓶,日产量70吨,智能化生产水平和生产规模在业内都属于领先。”浙江君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姜莉勇笑着介绍。
今年以来,江山市人大常委会以助力三个“一号工程”为契机,紧盯制约食用菌发展的痛点难点,统筹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力量,推动江山食用菌产业精彩蝶变,展现了基层人大助力产业创新提质的实干担当。
找准方向深调研,破解企业发展关键难题
江山市是“中国白菇之乡”,20世纪末的种植高峰期,全市有401个行政村种植白菇,带动5400多农户在食用菌产销中增收致富。但随着工厂化技术的推广,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一度面临整体出局的市场危机。
“这小菌伞不仅是富民增收的致富伞,更是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代表们在人代会上热议。
面对食用菌产业发展困局和代表们的呼声,江山市人大常委会因势而为,坚持“调研开局、监督开路、成效开花”工作理念,摸清食用菌产业发展态势,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堵点痛点,梯次破解关键问题。
调研中发现,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农用设施用地许可年限短,不能形成有效抵押物进行融资,周边县市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食用菌工厂化项目尚无取得工业建设用地的先例,长期投资面临较大风险。调研组建议加快规划建设专业园区、优化农业工厂化生产项目投资决策咨询评估机制。经过多次现场督办、选址考察、对接协调,一个用地总规模达608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完成规划,一举破解长期困局。
“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资金、土地等‘瓶颈’问题一解决,后续发展就有希望了。”浙江利兴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建文高兴地说。
联络站里“菇事会”,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山金针菇的生产走过“1.0版”自然菇和“2.0版”空调菇阶段。如何帮助企业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3.0版”,江山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发挥代表专业优势,筛选人大代表中的拔尖人才、项目专家、种菇大户等专业人才,组建人大代表“菌事班”,专班化助力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培训、科技合作、品种推广等工作,先后为企业牵线推进与省农科院、杭州市农科院、省林科院开展技术合作18项。
同时,常态化运行代表联络站会商机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站服务机制,梳理企业普遍反映、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协同解决的事项,办好代表联络站里的“菇事会”。目前,已举行食用菌产业专题会商活动12次,推动政府出台农业产业靶向扶持政策、食用菌工厂数字化转型计划,产业园区内企业全部实现全程智能化、数字化流水线生产。
“自从新上了数字化食用菌加工生产线,我们的用工成本大大降低。以前,公司加工食用菌产品一年需要100多人,现在只需要50多人。”江山甬江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
江山市人大常委会还充分运用“网格+代表”工作平台,将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企业纳入代表网格化服务事项,定期走进网格、走进农户、走进企业,倾听呼声、群策群力,推动建立“企业+村集体+菌农”联建共富新机制。
目前,全市已有40个村与企业形成深度合作,参与产业园联建共享,每村每年可增加经营性收入25万元,新增就业岗位560个。预计到2025年,该食用菌产业园栽培食用菌产量可达4万吨,产值达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