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浙”里

作者: 王芬 陈国彪 宋超

新时代浙江乡村振兴成绩单如何?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检查为契机,为“浙”里的乡村振兴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2022年9月底举行的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执行情况的报告。

精心部署  亮点纷呈

5月7日上午,阳光明媚的西子湖畔,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会议——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动员部署视频会议。

“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法律性、专业性都比较强。要强化工作领导和组织保障,加强整体衔接配合,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拓展和放大监督成果,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梁黎明在会上强调。

2022年是乡村振兴促进法、促进条例贯彻实施的关键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围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省的目标,将推进乡村振兴法律法规的深入实施作为重要任务,成立了由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梁黎明任组长,常委会副主任史济锡等任副组长的乡村振兴执法检查领导小组。各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大积极参与,形成了全省各级人大同频共振,深入宣传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5月至9月,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分赴杭州、温州、湖州等六个设区的市进行实地检查。同时,委托其他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进行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为此次执法检查注入新动力。如以嘉兴、温州两市人大乡村振兴监督应用场景为试点,积极推进全省人大农业农村工作数字化改革。湖州、宁波等市人大通过“我为乡村振兴提建议”、乡村振兴调查问卷等,实现需求“秒达”代表、民情“一键”上传,为激活基层单元建设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解码”乡村全面振兴

报告显示,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颁布实施一年来,我省各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和“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依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为全省经济稳进提质发挥了“三农”压舱石和底盘作用,取得了以下成果:

依法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体制机制,形成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新格局。坚持高位推动,完善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坚持责任落实,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评价制度体系。坚持融合创新,强化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普法宣传。坚持数字赋能,构建数字乡村新图景。

依法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和全要素保障,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着力强化乡村人才振兴,激活内生动力。着力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多元化“三农”投入机制。着力强化用地保障,优化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格局。

依法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乡村迭代升级。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共绘引领乡村发展。出台《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和传统村落建设规划设计等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共建共享,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互联互通。同时,加强普惠共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依法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固基础、强科技、增动能,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在扎实推进农业生产保供增效的同时,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集聚发展主平台,质量兴农提档升级。

依法加强乡村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建设,加快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以未来乡村建设为重点,深化“千万工程”,传承弘扬乡村文化,推动乡村从美丽宜居迈向共富共美。此外,依法强化乡村治理和集体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乡村善治共富。

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

对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仍然面临着不少短板和困难。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法律法规、乡村振兴战略在我省的高质量实施,助力“两个先行”,检查组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突出变革重塑,持续增强全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深化对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乡村振兴工作体制机制,深入宣传贯彻乡村振兴法律法规,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突出改革创新,持续强化人才振兴和乡村发展要素保障。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加快探索乡村人才振兴新路径,不断提升乡村人才综合竞争力。同时,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平等交换。

突出共建共享,持续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一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二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三要以数字乡村建设为重点,推进乡村新基建、交通、农民饮用水等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四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帮扶,进一步健全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持之以恒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扶持。

突出优质高效,持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既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打通利益链,推进乡村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全力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还要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加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力度。

此外,报告还从“突出规划引领,持续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和“突出‘四治融合’,持续强化乡村治理”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