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空间与“四宜”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相互作用机制

作者: 赵铮

“三生”空间与“四宜”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相互作用机制0

摘 要:“三生”空间是指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人民城市的重要前提。通过对上海55个城市更新案例的扎根分析,发现:人业相洽、人居相适、人景相衬、人文相承构成了“三生”空间与“四宜”城市的内在逻辑;组织建设、制度保障、“三共”联动、差序布局、精神熔铸构成了“三生”空间与“四宜”城市相互作用机制,目的是为了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未来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增强社会动员能力,深化空间数字化治理,将世界标准与中国特色更好相融,加快推进人民城市建设。

关键词:“三生”空间;“四宜”城市;扎根理论;人民城市;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22)05-066-(13)

一、引言

城市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空间。早期就是“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1],在中国古代,城市一般是先有行政设置、制城,而后逐步发展繁荣[2]。城市的形成、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过程就是城市空间、城市资源与城市居民有机整合的过程。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3]。而随着近代西欧城市诞生,觉醒的、自由的个人登场,城市便由人的活动和空间的互构界定[4]。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实体空间、价值交换空间,还是人民交往空间,正如列宁所言,城市是人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是进步的主要动力[5]。可见,城市空间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概念,在不同制度和时代背景下,其内涵和外延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

2019年,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6]。习近平关于“人民城市”的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与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城市(以下简称“四宜”城市)建设之间的关联,为城市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研究城市空间与人民城市目标的关系提供了理论遵循。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践行两年后,2021年12月31日,“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城市更新最佳案例展”在杨浦滨江揭幕,首批55个入选案例覆盖了实业场所改造、居住环境改善、公共空间升级、历史文化保护等类型。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这55个案例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如下问题:“三生”空间与“四宜”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三生”空间与“四宜” 城市建设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机制?未来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加强相关方面建设?

二、相关文献述评

(一)“三生”空间的内涵、关系构建与实现路径

当前,学界主要从空间功能、空间土地用途、空间存在形式、生产与再生产场域等视角讨论“三生”空间的内涵。以空间的功能作为划分标准,生产空间是以提供农产品、工业品以及服务产品为主要功能的区域;生活空间是以提供人类居住和公共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区域;生态空间是以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区域[7]。也有研究指出,生产空间是以生产功能为主导的空间,主要向人类提供生物质产品和非生物质产品以及服务的空间;生活空间是以生活功能为主导的空间,是人类为了满足居住、消费、娱乐、医疗、教育等各种不同需求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生态空间是以生态功能为主导的空间,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空间,主要承担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的形成、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及其效用的空间[8]。此外,生产空间匹配当下社会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生活空间满足生活舒适性需求,生态空间将山水林田湖草等多要素综合考量[9]。而以空间土地用途来划分,在城市区域,生产空间主要是指具有工业、物流仓储、公用设施、商务、教育科研办公等用地;生活空间主要是指具有居住及生活服务设施等用地;生态空间主要是指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其他非城镇建设用地等[10]。若以空间存在形式作为划分依据,生活空间是人类进行吃穿住用行以及从事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生态空间是维持劳动主体生命活动的栖居之地;生产空间是劳动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11]。此外,有研究以生产与再生产场域为划分标准,强调生产空间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空间场域;生活空间是人类进行自我生产与再生产的空间场域;生态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及的整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空间场域[12]。

“三生”空间之间存在内部联动和共生共灭的关系。生产空间是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的物质保障基础;生活空间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承载场所;生态空间是支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实现自身功能的基础[13]。对于居民来说,三个空间在物理空间上是平等的,但在实际功能方面还是轻重有别的。研究发现,生态空间无时无刻不向人类提供着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各种生态产品和服务,生产空间是人类生存的保障,生活空间是核心[14]。“三生”空间之间是共生共灭、彼此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15]。

“三生”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如何实现“三生” 空间的有机协调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课题。学界普遍认为,要通过对空间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地理环境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中的集聚与优化配置,同时城市政府需要提供集体消费品和公共服务来缓和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与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可能形成对立。另外,要规范和调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活动和自我生产与再生产的活动,依靠科技创新,同时限制资本扩张逻辑[16]。

“三生”空间既是平等共存的物理空间,又是交互联动的功能空间,其交集的核心是人。生产空间创造着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产条件,生活空间创造着人们居住和成长所必需的生活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空间和人文历史空间在内的生态空间创造着人们所必需的生态条件。当前,尽管“三生”空间从构成要素、功能用途到实现路径都有所研究,但并没有凸显城市治理目标,相关研究与城市中人的关联不够具体,“三生”空间支撑人、服务人、发展人的机制不够清晰;此外,相关研究较多囿于某个特定的空间,缺乏对三个空间的系统研究。

(二)城市“四宜”建设内容的演变

城市对人的“适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三生”空间对人的“适宜”上。根据近年各地方政府公布的关于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发现江苏省宜兴市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宜人、宜居、宜商、宜游”建设目标,随后黑龙江、海南、山东、浙江、贵州等省的一些城市相继出台了“四宜”城市建设规划,虽然其“四宜”内容不断变化,但“宜业”“宜居”和“宜游”都位列其中,这也说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2019年后,“四宜”内容逐渐固定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宜业是指提供多样产业模式,更加方便人们在城市中就业、创业;宜居是指提供良好的居住和活动环境,使人们生活得更加舒适;宜乐是指提供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受到快乐幸福;宜游是指提供丰富优质的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供人们享受,凸显城市特色。

“四宜”作为城市治理目标,是建立在“三生”空间基础上的,两者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关系。但有关“三生”空间与“四宜”城市关联的研究很少,少有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展开。比如,人民城市理念是以具象的人民利益为逻辑起点,体现了以人本价值为追求、以空间正义为范式、以人民幸福为归旨的伦理意蕴[17]。要在生态保护、空间治理、公共服务、人文关怀等方面,创新开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为目标的人民城市的政策设计[18]。

鉴于当前有关“三生”空间和“四宜”城市关联研究较少,可在理论上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扎根理论是在深入分析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逐步提炼和归纳一般的理论框架,该研究方法强调理论需要从原始资料中产生,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19],并且只有经过事实不断检验的理论才更具说服力。借助 Nvivo 软件,先从上海55个城市更新案例中,随机抽取了38个作为样本,在对案例相关的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基础上,提炼出“三生”空间与“四宜”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同时,用其余的17个案例有关资料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饱和性检验,从而获得最终的理论模型。

(二)案例资料的收集

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上海首批55个城市更新最佳案例中的空间更新改造的全过程,对每一个案例进行了多家媒体报道的比较,选择内容更为详实、呈现方式更加多样的媒体作为信息来源,并按编号对所有文本信息进行相应归类,从而使得后续研究呈现更为科学(见表1)。

四、资料编码过程

在借助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中,侧重挖掘城市治理中“三生”空间要素与“四宜”城市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此探求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功能实现机制。

(一)开放式编码下范畴化过程分析

在开放式编码前,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上海55个城市更新案例中抽取了38个,并将有关资料导入 Nvivo 软件中,对其中的关键词、中心句、段落以及整个文本进行逐项分析并作概念提取处理,累计提取了 1126个编码。在反复对比和斟酌各个编码的基础上,合并归纳了48个初始概念,最后根据各初始概念表达的空间内涵以及功能界定,将 48个初始概念凝练成12个范畴,对应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具体如表2所示:

(二)主轴编码下的内涵界定

在主轴编码中,根据这些概念和范畴在各更新案例中的位置及其功能来梳理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并抽象出主范畴,然后结合开放式编码对主副范畴间的类属关系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从而保证主轴编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共出现涵盖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空间和人业相洽、人居相适、人景相衬、人文相承四方面关联在内的4个主范畴,每个主范畴分别统领3个副范畴,具体如表3所示:

(三)主副范畴验证与阐释下的逻辑关系

人业相洽、人居相适、人景相衬、人文相承的4个主范畴中,人业相洽主要依据“蜂鸣效应”理论,突出生产空间改造的关联性,通过产型转化实现集聚升级,在人与产业、企业的融洽发展中彰显城市的宜业;人居相适主要依据“城市人”规划理论,突出生活空间改造的舒适性,通过布局优化实现自治共存,在人与家居、社居的适应共存中彰显城市的宜居;人景相衬主要依据柔性化管理理论,突出生态空间改造的复合性,通过场景美化实现共治共享,在人与自然场景的相互映衬中彰显城市的宜乐;人文相承主要依据精细化管理理论,突出生态空间改造的独特性,通过韵味融化实现守正创新,在人与历史文化场景的赓续传承中彰显城市的宜游。相应内在逻辑体系的理论框架如图 1 所示: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将之前未入选的17个案例的相关资料再次导入Nvivo 软件中,进行新一轮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其间未呈现新的概念和范畴,各概念之间的类属及其逻辑关系也没有发生改变,说明上述建构的理论模型通过了饱和度检验,在分析“三生”空间与“四宜”城市内在逻辑时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力。

五、“三生”空间与“四宜”城市的相互作用机制

图1所示的逻辑体系较为理想地描绘了“三生”空间基础上建设“四宜”城市的基本路径,但是并没有深入揭示实现路径中空间元素如何被汲取整合,进而发挥其最大功效的作用机制。因而,可结合主范畴在“三生”空间与“四宜”城市之间的联结作用,探索激发相互作用的元素,从而在空间改造与功能实现中突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如图 2 所示:

(一)组织建设:“三生”空间与“四宜”城市相互作用的内生动力

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推进人人有序参与的人民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方位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20]。在当前城市治理中,要求“强化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逐级明确党建工作职责任务,市委抓好规划指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区(县、市、旗) 委提出思路目标,具体指导推动,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街道党(工) 委抓好社区党建,统筹协调辖区内各领域党建工作,整合调动各类党建资源,强化‘龙头’带动;社区党组织落实上级党组织部署的各项任务,兜底管理辖区内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21]。借助“党委统筹的项目制”“基层党组织体系扩展”和“党员骨干下沉”等机制使党组织融入治理过程,以党组织能力的强化来统合基层社会,通过内生化的体制能力激活社会自身的自我调节和运转能力[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