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
作者: 周树辉摘要: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坚信中国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并对现代化作了前瞻性思考。毛泽东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实基础,包括思想理论基础、制度基础、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毛泽东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若干重要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人民立场、坚持改革和学习外国、坚持敢于斗争。毛泽东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若干重要价值理念,包括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协调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平至上的价值理念、造福人类的价值理念。我们应当永远铭记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奠基者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围绕这一重大论断,学术界展开了热烈讨论。龚云(2023)从毛泽东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制度、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三个维度论证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奠基性贡献。石仲泉(2024)从毛泽东对实现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进行了开创性求索、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行了艰辛的独创性开拓、是擘画民族复兴的四个现代化蓝图第一人、奠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思想理论从而孕育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思想因子几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王均伟(2024)从思想基础、制度基础、物质技术基础、民族精神重塑基础、国际地位基础、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六个方面论证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的奠基性贡献。与此同时,一些学术会议也特别关注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如2024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湖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论坛”,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应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这一新的历史评价,并以此为契机来深化对毛泽东伟大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的认识”。应当说,学术界的讨论是积极的,但从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前瞻性思考的角度以及从重要原则和价值理念的角度探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奠基性贡献的文章还比较鲜见,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一、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坚信中国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并对现代化作了前瞻性思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青年毛泽东经过异常艰辛的比较和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并终生再也没有动摇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就坚信中国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并做了前瞻性思考。
(一)中国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只能“两步走”。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政纲大致相同。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拿此大做文章,宣称三民主义可以满足一切要求,因此中国便不需要社会主义了,组织一个党来为社会主义奋斗也就毫无必要。对此,毛泽东却十分坚定地说,既然有很多种主义,为何要偏偏“收起”共产主义呢,他主张比赛,“谁把共产主义比输了,我们共产党人自认晦气”。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但毛泽东也十分了解中国的国情,他非常务实地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绝不会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毛泽东还正确分析了“两步走”之间的关系,他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写文章,“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因此,“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笔者认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政党领导一场新的革命取得胜利,再回过头去搞资本主义,那是荒诞可笑的。革命胜利之后,适时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并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言自明的必然逻辑。毛泽东的相关重要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一定要转向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憧憬和谋划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两大历史使命。前者为后者打铺垫,简而言之,革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因此,即使是在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一方面在自己局部执政的地方积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还前瞻性地提出了革命胜利后的若干任务。其中,毛泽东就曾多次强调革命胜利后实现工业化、建设工业国的历史任务。如在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一大任务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又如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要在革命胜利以后,中国要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不等于现代化,但它是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著名学者罗荣渠指出:“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从以上可以看出,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对将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谋划和思考。
二、毛泽东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择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毛泽东领导全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制定了“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毛泽东领导全党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拥有光明前途。毛泽东主创了辉煌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毛泽东的著作中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是有普遍意义的,即使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观点,包括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关于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等,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毛泽东思想,掌握其精髓实质,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从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宝库中汲取有益营养。
(二)奠定了制度基础
制度因素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先进的社会制度,是推动现代化的深层动力。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创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具体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在改革开放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理所应当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这就表明,没有毛泽东确立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就失去了最初始、最根本的制度支撑。
(三)奠定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基础。毛泽东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巨大成就。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豪情满怀、干劲冲天地建设社会主义,“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具体来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的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从1950年至197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8倍,其中重工业增长90倍,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工业化的国家;至197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六个最大的工业国之一。今天的中国,有着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覆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应当说这离不开毛泽东时代奠定的深厚物质基础。
(四)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前提。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是别人施舍的,也是乞求不来的,而是要通过艰苦奋斗甚至是不懈斗争取得的。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核潜艇”,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使中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毛泽东领导全党,制定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这极大地改善了国家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舞台,也为日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邓小平曾指出,中国能在和平的环境中搞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可见,正是因为毛泽东的“功绩”,改革开放才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人民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勇前行。
三、毛泽东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若干重要原则
毛泽东具有无比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热爱无限忠诚。他非常明确,中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而绝非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现代化。他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长达二十年,明确了一系列重要原则。这些原则,延续至今。
(一)坚持党的领导
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事业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1938年10月,毛泽东提出要“在全国人民中形成一个坚强的核心”。1943年10月,毛泽东明确指出要“统一领导”,强调“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毫无疑问,“领导核心”和“核心”,是指党居于领导地位,党领导其他一切组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党的领导作用。1957年5月,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他认为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成功。1962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总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毛泽东从始至终强调的根本问题,毛泽东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是始终坚定不移的原则。
(二)坚持走自己的路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国积极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但学习苏联并不是所有事情都生搬硬套。毛泽东不仅注重学习苏联成功的经验,还特别注意苏联所犯的错误。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出苏联“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我们决不应该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必须“引以为戒”。这标志着毛泽东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要尊重价值法则;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这些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为走好自己的路提供了重要指导。但由于历史的复杂性、曲折性,毛泽东“有相当部分违背了他原来的思想,违背了他原来十分好的正确主张”,导致这些正确主张没能贯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