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者”:演进历程、学术建构与话语逻辑

作者: 魏崇辉 马磊

摘要: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的“国之大者”逐步形成了“一概念一话语”的出场形式,即“国之大者”这一标识性概念和“国之大者”及其他概念组合衍生而成的话语。作为标识性政治概念,“国之大者”经历提出、形塑与发展的演进历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学内涵和话语体系。在学术建构中,“国之大者”被阐发与解读为党和国家所关心的“大事”“大计”“大略”“大思”的根本问题以及“经邦”“纬国”“济世”的价值追求。中国政治话语中的“国之大者”具有相对稳定的概念内核,呈现出三种类型的表达方式与三个层次的使用形式。守正创新是“国之大者”话语生产的内在机制。理解“国之大者”是把握党中央与党的领导干部、党中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系的密钥。

关键词:“国之大者”;政治话语;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4)01-0017-12

概念是构建知识大厦的基石,厘清基本概念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国之大者”是习近平总书记自2020年4月以来常用的概念之一。“国之大者”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点,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由于经常性出现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国之大者”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政治色彩;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部署的过程中,“国之大者”语义用法逐渐多样,其概念的外延又被扩大了。概言之,“国之大者”在新时代的使用处于“一概念一话语”的状态,即“国之大者”这一标识性概念和“国之大者”与其他概念组合衍生而成的话语。

但从既有研究来看,学界普遍将这一概念考察置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整体性研究中,对于其在政治生活中使用的变动性和面向不同群体在使用这一概念时表现出的异质性较少关注。为了更好“提炼标识性概念”[1],需要注意“国之大者”概念和“国之大者”话语在新时代的特殊性这一课题。

一、提出与展开:“国之大者”的演进历程

“国之大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的明确提出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完成的。

(一)“国之大者”的提出(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之大者”概念的较早使用在语义上是“国之大事”,多指与长远发展相关的国家事务,先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谈起,而后拓展至经济建设领域。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发表了讲话,谈到秦岭违建别墅的教训,指出“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2],决不能重蹈覆辙。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就如何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使其在危机中行稳致远做出了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筹划,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3]。可见,“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体领域工作部署带来的讨论。

随后,“国之大者”概念运用到政治建设领域,聚焦于党员干部培养和党的政治建设。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年轻干部的成长和发展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尤其“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4]。同年12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就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能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更应该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5],“多打大算盘、算大账”“提高政治领悟力”。在这一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将“国之大者”概念引入社会发展领域。同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粮食安全“此乃国之大者!”[6]。

2021年,“国之大者”进一步运用到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等领域。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7],直接将“国之大者”的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相关联。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8]。“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论断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由此可见,从“国之大者”2020年4月首次提出至2021年6月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已将“国之大者”概念运用到生态文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领域,直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联系。

(二)“国之大者”的形塑(2021年7月至党的二十大之前)

“国之大者”在政治场合的出现往往统摄其他概念,形成诸多的衍生形式,它自身的含义也得以明确和拓展,逐渐形成一套复杂的话语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部署更加注重“国之大者”话语的使用。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9]“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的政治话语迅速发展。

在这一时期,“国之大者”政治话语建构主要围绕党的全面领导,多与党的政治建设、党员党性修养的提升有关。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要在锤炼党性上力行”“胸怀‘国之大者’”[10]。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到,“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11]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保证。9月27日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广大人才要“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12]。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13],将“国之大者”政治话语作为一项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总之,从“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的话语流变,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指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国之大者”的概念范围在不断拓展。除延续民族工作、人才工作领域的内涵呈现,2022年3月1日,“国之大者”的概念还被运用到中青年干部培养工作中;2022年4月8日,“国之大者”的概念应用于冬残奥会举办中;2022年5月10日,“国之大者”的论域拓展至共青团建设中。

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灵活运用“国之大者”概念表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主张、政治立场,并扩充和发展“国之大者”概念的时代内涵以动员和凝聚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14],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15]。

(三)“国之大者”的进一步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

党的二十大召开,标志着党和国家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对中央委员会的同志提出的首要要求就是牢记“国之大者”,“时刻把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放在心上”[16]。此后,“国之大者”政治话语成为论述“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的高频词。

自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中心任务论及“国之大者”后,“国之大者”政治话语的体系化色彩更加凸显。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17],改变了先前使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的表述。将牢记“国之大者”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话语表达顺序做出调整,表明牢记“国之大者”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首次将“两个确立”与“国之大者”并列起来,初步形成了由“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和“两个确立”等重要概念组成的“国之大者”概念图谱,并且指出“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17],在政治话语层面发展和总结了“国之大者”概念的多义内涵和语义特征。

随着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实践的发展演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被纳入“国之大者”这一概念图谱之中。2022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民主生活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要求政治局的同志“牢记‘国之大者’,善谋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造福人民、赢得民心”[18],使得“国之大者”概念的指向性进一步凸显。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述,对于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理解和描绘“国之大者”概念的基本轮廓和主题内容意义重大。

对于什么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阐述“国之大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加以明确。2023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的一系列要求中,“胸怀‘国之大者’”[20]占据一席之地。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21]。习近平总书记这两次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其出现场合的会议主题均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国之大者”概念所指进一步明确。

“国之大者”的概念同时适用于生态安全、能源保障和安全、粮食安全、海关工作、办公厅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工会工作、金融工作、中央经济工作等场合。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为基础,以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据,逐渐发展“国之大者”概念的科学内涵和话语体系。

二、阐发与解读:“国之大者”的学术建构

对“国之大者”概念的不同理解,反映出人们对政治话语认知的差异。从历史来看,“国之大者”相关概念在中华民族的演进历程较长,指代较为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国之大者”概念奠定了语义基础,并对学术意义上的概念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逻辑起点:紧紧围绕“国之大事”

从词源上看,“国之大者”一词有多重意蕴,有战略追求、政治要求、价值诉求之意,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种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国之大者”概念的原初语义是“国中之大”,这一表述最初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22]这里所提的“国中有四大”这一表述,其意思强调国家的根基。《荀子·王霸》一文中提到,“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23]。这里所提到的“国者,天下之大器也”其意思是“治国是极为重大的事”[24],成为“国之大者”的传统文化渊源。

“国之大者”的概念从话语表达上来看与“国之大事”更为接近。《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刘康公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5],表明祭祀与战争都是国家的重大事务,这为“国之大者”概念形成奠定了传统语义基础。随后,《孙子兵法·计》也提到“兵者,国之大事”[26],再次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国之大事在内涵所指上,更强调与国家发展和利益相关的具体事宜。

从表达上看,“国之大事”与“国之大者”在表面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语义上,“国之大者”承继对“国之大事”的基本理解,突出中国在“抽象”之事和“具体”之事之间的平衡。与“国之大事”相比,“国之大者”更加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领域,更加聚焦与国家长远发展和广泛利益相关的理论、实践以及思想上的大事。因此,与“国之大事”这一传统表述相比,“国之大者”的话语表述有着它特定的符号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