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设教育强国的演进历程、逻辑理路与经验启示
作者: 张静摘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在思考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肩负的使命和党的中心工作任务提出了不同的教育主张并加以贯彻,经历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演进历程。中国共产党建设教育强国有着深刻的逻辑理据,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递进,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生动彰显,是从贫穷落后旧中国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教育发展缩影。新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等宝贵经验,才能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目标。
关键词:教育强国;演进历程;逻辑理路;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4)02-0010-10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在我国,“教育强国”的提出经历了一系列政策演变。最早出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序言部分[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3];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明确提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部署;[4]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5]可见,“教育强国”已从教育工作的奋斗目标转变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概念,“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也成为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对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梳理中国共产党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历程、分析其逻辑理路,总结教育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既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所需和现实所指,又是面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注脚。
目前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学术研究,尚未对“教育强国”的概念和内涵达成明确的共识,对其理解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本研究对其理解为,教育强国是一个动态、多维、系统性的概念,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教育自身与教育功能的统一,是对内与对外的统一。具体而言,首先,教育强国是指通过教育这一手段和方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国家变得强大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次,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形成具有本国和本民族特色的教育发展理念和模式,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智力支撑、道德和价值引领等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再次,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关键指标具有突出地位和世界影响,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和较广泛的影响力,以能促进国际教育治理格局均衡化发展[6]。
一、中国共产党建设教育强国的演进历程
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在思考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肩负使命和党的中心工作任务提出了不同的教育主张并加以贯彻,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中国共产党建设教育强国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跃迁,刻印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宏大历史进程。
(一)“教育救国”图存亡:启迪民智、服务革命、争取民族独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教育作为服务革命的重要途径。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就通过《新青年》《共产党》等刊物和《劳动界》《工人周刊》等通俗读物,走进工厂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启蒙教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就指出“教育工人,使他们在实践中去实现共产党的思想”[7]5。党的二大强调“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7]134。党的三大进一步强调将“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加强“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7]277。随之,工农教育、干部教育、青年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教育成为“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教育致力于为革命斗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强调“在进行阶级战争许可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9],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10]127。全面抗战时期,教育进一步聚焦到为长期抗战服务,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明确指出全民族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是“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11]。解放战争时期,教育从为革命和抗战服务转向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服务,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12]。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充分发挥教育启迪民智、服务革命、助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作用,实现了教育“救亡图存”的革命任务。
(二)“教育事业”起新篇: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也揭开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新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早在为筹备新中国成立作准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指出,新中国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教育工作要“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7]9。中央教育部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7]74。在此指引下,党和政府迅速完成了对旧教育的接管和改造,为新教育的创建奠定了基础,教育开始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过渡,着力于“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而奋斗”[13],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十年,中国共产党着力于培养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指出,党的教育工作“应该在全国各地区努力扫除文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文字改革,逐步地举办工农业余小学和中学,保证工农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14]319,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5],这一方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南。
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错误思潮的干扰,文化教育被错误地作为“能不能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关键问题”[16],教育秩序被破坏,教育价值取向被扭曲,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到了深重的灾难。
(三)“科教兴国”开新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助推国家兴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通过发展教育推动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步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整治文化教育领域乱象,突出强调教育在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和长期性作用,开启了社会主义教育建设新征程。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17]。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把教育列为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此后邓小平强调,“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18]。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19]。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完成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为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方向。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20],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优先地位。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1]621。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2],随后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1],这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文件中首次出现“教育强国”这一概念,此后,教育强国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和工作的奋斗目标。
(四)“教育强国”促复兴: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形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2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首次阐明了建设教育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并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描绘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奋进方向。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论断,为教育发展锚定了清晰而坚定的战略定位,意义重大且深远。
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建设教育强国的逻辑理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中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从自发到自觉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恢宏历程中的历史逻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
(一)历史逻辑: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递进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基于中心工作任务的要求,对教育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不断创新与发展。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递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家等各界人士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宣传和实践了教育救国的思想,希望通过教育唤醒民众。此时的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了教育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救亡图存中的重要作用,将教育作为服务革命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依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革命斗争需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灵活调整和变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始终坚持兴学施教,以教育启发群众,广泛地开展工农教育、干部教育、青年教育,提升群众觉悟,组织群众斗争,不断发挥教育的救国之用,为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掌握国家的领导权,对于教育事业的建设还谈不上有整体的规划和具体内容等,因此这一时期开展教育工作的行为属于自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