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 郑长忠

摘要:作为人类文明形态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及其所建构的现代文明形态,现代化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路径和两种性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动自身文明转型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领导力量、文明发展路径上,形成了自身特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及人类文明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4)05-0001-1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蓝图,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所追求和践行的目标。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动自身文明转型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自身国情,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相较于西方现代文明呈现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揭示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文明发展趋势。

一、现代化与现代文明

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须理解现代化的内涵。然而,关于现代化的研究,却有多种理论,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也有不同版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来讲,其建设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就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予以研究,这样,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进行把握才有理论和现实的根据。

(一)人类社会与文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诞生之后,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种的延续,人类就需要进行生产和生活。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人类的理性得以发展。在发展了的理性指导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作为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成果也因此不断出现,于是,这些成果就构成了文明的因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理性持续发展,由此,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因子不断得以累积,推动着文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不断累积起来的文明内容也不断分化,促使着文明的要素生成。兼具管理和统治职能的国家的出现,使较大规模的国家共同体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理性能够得到有效聚合,并使之得到相对稳定的环境而得以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文明发展从具体要素生成阶段向整体形态发展阶段跃升。这就意味着国家的诞生标志着作为整体形态的文明出现。

作为整体形态的文明,在国家诞生之后,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一发展和进步可以根据不同规定性的差异进行划分。第一种划分,是以生产资料归属为根据,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划分为五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二种划分方式,是以人的生存形态为根据,将人类社会不同文明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社会、现代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古代社会,人是直接依附于人的,社会成员以共同体方式存在;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以物为中介的,社会成员是以原子化方式存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重新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社会成员是以自由人联合体方式存在。其中,每个阶段社会都创造了相应的文明成果,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形态也不断得以进步。这也就是说,随着文明形态的进步,人类社会也得以不断发展,人的生存形态也得以不断发展。

(二)在实现过程与文明状态之间:现代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而推动这一进步是由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具体来说,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无法与发展了的生产力相适应,甚至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于是,在生产力推动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开始发生变化乃至重构,或是以和平方式,或是以暴力方式。如果这一变化呈现出整体性跃升状态,就意味着整体文明形态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人类社会从古代向现代转变,就呈现出整体性的文明转型的状态,即从古代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跃升。

如果对这一文明形态转型和跃升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三个维度的逻辑内容:一是从过程维度来看,这一转型和跃升涉及旧的文明形态的崩塌和新的文明形态生成的历史过程。二是从目标维度来看,这一转型和跃升涉及对旧的文明形态的扬弃和新的文明形态的实现。三是从性质维度来看,转型和跃升涉及文明旧的性质的褪去和新的性质的生成。

这就意味着,从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也同样涉及上述维度的内容。也就是说,这既是一个从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建设现代文明的过程;既是以对文明扬弃其古代形态并建设现代形态为目标的,也是以扬弃其古代性质并赋予其现代性质为目的的。于是,我们就以“现代化”这一概念对上述内容予以概括。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化既可以指从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也可以指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的形态。

(三)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现代化的两种路径

基于历史事实,不论是就其过程,还是就其形态,现代化的最早出现,都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推动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而诞生的,并且所形成的现代文明形态的性质,也是资本主义性质。因此,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有时候也直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等同为现代社会。这也就是说,在三阶段理论中的现代社会是从五阶段理论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开始的。

然而,现代化难道就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吗?现代文明难道就只能是资本主义性质吗?马克思、恩格斯原来是设想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但马克思晚年在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信中,又提出了一个伟大设想,即: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资本主义这一“卡夫丁峡谷”,来提高生产力,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1]761-775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推动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并向更高级的社会发展,也可以不以资本主义的方式和通过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阶段得以实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不一定都要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来进行,现代文明的性质也不一定都是资本主义的。对马克思来讲,上述这一理论,更多还处于设想阶段。然而,在列宁领导下,经过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的努力,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和社会,走出了一条用社会主义的方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虽然几十年之后,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道路在俄国也夭折了。但是其所开创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以及其所赋予的性质,确实具有历史性和创新性意义。

基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分析,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认为,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性质,不仅只有资本主义这一道路和性质,而且还有社会主义这一道路和性质。

(四)现代文明与人类发展

不论是以哪条道路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及建设成哪一种性质的现代文明,现代化的建设及其成果,都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考察。

一是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工业化生产方式替代了传统生产方式,同时也不断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被压抑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指出的那样,到其写作《共产党宣言》时的1848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77

二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和发展。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跃升性和持续性发展。在生产力的推动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都因此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态因此产生快速和剧烈的变革,形成了与现代文明相匹配的社会形态。

三是从社会财富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涌现。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生产力的跃升性和持续性进步,整个社会生产率呈现出几何级提升。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产品类型和质量也因此而发生巨大改变,从而在量和质两个维度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财富出现了“井喷式”增加。社会财富的大量涌现,使落后和贫穷的国家不仅在国力上得以提升,而且使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

四是从人的生存形态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推动了人的生存形态的革命性变化。现代化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活动空间的拓展,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的生存形态和活动空间,并被组织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的方式之中,人们的交往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自由状态较古代社会形态有了较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人的生存形态的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

作为人类最早之一进入文明形态阶段并至今未中断过自身文明发展的唯一文明体,中华民族在推动自身文明形态从古代向现代转型过程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并在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的定型,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和发展。

(一)中华文明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

在古代社会条件下,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的腐朽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使古代文明快速崩塌,从而导致作为其文明体的中华民族走向衰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明从古代向现代转型并建立现代文明,成为了中华民族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于是,在当时作为国家力量的清王朝中的改良派的推动下,开展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然后,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人们得出了两个判断:一是清王朝已经成为了推进文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阻碍;二是以和平方式推进文明转型已经行不通了。于是,辛亥革命因此而爆发。辛亥革命之后,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二是如何实现国家统一,三是如何推进现代化建设。要解决这三个问题,首先必须将人民组织起来。然而,2000多年来作为宏观层面民众的唯一组织化力量——封建王朝已经被推翻,而新建立的共和国家又缺乏有效力量。这就需要既能够领导人民走向现代又能够实现对人民有效组织的政治组织力量来担此重任。

这一光荣使命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拥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能够做到将最广大人民组织起来、实现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同时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组织化和纪律性,这些特征使中国共产党切合了领导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经过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华民族推进文明转型和建设现代文明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中国人民的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与中华文明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推进中华文明转型过程中,中国人民经过几个阶段的探索和奋斗,不仅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而且推动了中华文明建设和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清障阶段,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清理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障碍。所谓“三座大山”,指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所推翻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了帝国主义,才能使现代化由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推翻了封建主义,才能砸碎束缚现代化的枷锁;推翻官僚资本主义,才能使现代化采取社会主义方式。

在中国式现代化奠基阶段,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任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选择了用社会主义方式进行现代化建设,并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社会体制,克服了现代化建设对原始积累和高度组织化诉求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穷二白”和“一盘散沙”之间的矛盾,按照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既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阶段的任务,又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现代文明的主体要素和内容要素的生成,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内容要素得以生成与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推动了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要素的现代市场、现代国家、现代政党和现代社会得以出现和创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