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作者: 刘子菁 郑维

摘要:劳动力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能动性要素,其创新性配置是激活其他要素运行,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劳动力创新性配置是劳动力配置方式—结构—质量的“叠变”。从逻辑机理来看,其通过催生融合技术、重塑要素结构、变革劳动过程等渠道生成更多“高素质”劳动者、“新物料”劳动对象和“新介质”劳动资料,在数智时代下以倍增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现实挑战来看,劳动力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面临着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性配置动力不足、各市场主体联动性不足等问题。应基于体制机制、现代化产业体系、劳动力市场生态体系等视角构建劳动力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劳动力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4)06-0067-13

一、问题的提出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新发展阶段生产力迭代升级、高质量发展和构筑国家新优势指明了方向,也对进一步充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性,及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学术界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内涵特征、时代价值、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实践路径展开研究[3-6],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财税政策等领域[7-10]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还有一些研究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从生产方式变革、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环境等视角,提出需要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11-13]。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相关研究已比较丰富,但基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视角探讨两者逻辑关系的学理研究还较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在地要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其塑造过程内含旧生产关系的破坏和新生产关系的形成,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及其优化紧密相关。劳动力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能动性要素,是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的主导力量,其创新性配置是激发其他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鉴于此,我们尝试基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视角,对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框架进行补充细化。即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着重厘清劳动力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现实阻碍,并按照理念重塑、技术赋能与组织再造的逻辑,提出劳动力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化策略,为如何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劳动力创新性配置的核心内涵及主要特征

厘清劳动力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首要任务是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阐析劳动力创新性配置的核心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劳动力创新性配置的定义及内涵

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及形成逻辑是科学定义劳动力创新性配置的先决条件。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重在“新”与“质”。“新”主要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核心在于生产力要素及其创新组合;“质”主要强调量扩张基础上质的跃升,是数智化生产条件和科技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新兴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必然带来新的转化、新的改造自然世界的方式以及新的物质产生,形成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又会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新兴要素与传统要素相结合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利用新型生产组织创新性重组要素,引用和利用新技术,重构产业间和部门间关系,形成新业态、新产业链以及可有效应用新技术的新型劳动关系,这些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均与劳动力配置密切相关。

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对“技术”劳动力要素的改造及重塑为核心,引导新要素、新技术逐步进入经济循环过程,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继而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此,与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及形成逻辑相对应,我们可以将劳动力创新性配置定义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依托技术革命、管理革新、体制机制变革,以劳动力配置新型目标、方式、结构的构建,推动劳动力结构数智化配置,从而带动生产要素整体优化及跃升。劳动力创新性配置是劳动力传统配置的理念重塑、技术赋能及组织再造,以配置方式—结构—质量的“叠变”为基本内涵。它不仅是劳动力要素数量结构的优化,也是质量结构的优化及配置方式的升级,目标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倍增,形成“幂数效应”。其关键在于把握好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本质是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劳动力创新性配置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政府在统筹、协调、组织及营造良好创新性配置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即在坚持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下,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通过整合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组织机构等多方力量优势,有效提升劳动者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和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并不断调整配置状态,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二)劳动力创新性配置的主要特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赋予劳动力配置更多的时代特征、科技含量和创新内涵,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劳动力配置方式—结构—质量的重塑[14],也使得劳动力创新性配置呈现出与劳动力传统配置不同的显著特征。劳动力创新性配置是劳动力传统配置以理念重塑、技术赋能及组织再造为逻辑的转型升级,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配置目标的理念重塑。劳动力传统配置主要以企业利润最大化及劳动者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旨在提升当期生产率。与劳动力传统配置不同的是,劳动力创新性配置主要以推动未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及生产率倍增,实现“指数级”跃升为目标。相较于劳动力的传统配置方式,短期内创新性配置后的劳动生产率可能略微提高或者甚至降低,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呈现爆发式上升态势[15]。这是由于新生劳动力或转型后的传统劳动力进入新产业、新领域、新业态时,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过渡期内的当期劳动生产率不仅不会明显提高,反而相较进入前可能有所降低,但过渡完成后劳动生产率会出现明显提升,且新的配置结构将更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过渡期内劳动者和用人者均需面对比传统配置更高的调整成本,这也是阻碍劳动力创新性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配置结构的组织再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劳动关系更加多元、劳动力供需形式更加多样、劳动力配置方式更加复杂,这将加速新型劳动力配置结构的形成。首先,产业形态、结构、组织方式变革催生大量新就业岗位,需要部分劳动力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流动。如用人者对人才技能结构需求发生变化时,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管理、培养、引进策略,形成新的劳动力配置结构。其次,数字化升级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新型劳动形态,劳动职业边界及范畴日益模糊,打破了原有劳动力配置结构。例如,伴随机器同事、算法老板、AI员工等机器劳动力及共享员工、平台用工、网约工等多种灵活劳动形态的出现,企业组织边界和雇佣模式不断更新,多元用工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以组织内部员工为核心的劳动用工模式。同时,劳动者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可以依托数智平台学习知识和提升技能水平,以更好地抓住数智时代的就业机遇;也可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全职固定岗位、职业模式,而是能够更加灵活、准确地进行职业转换和跨界发展,进而推动配置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配置方式的技术赋能。市场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劳动力配置渠道。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劳动力配置渠道不断涌现,劳动力配置从原来的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市场、劳务中介机构和雇主直接招聘等,转向以数字化招聘平台为主要依托,用人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筛选简历、分析劳动者的岗位匹配度、智能推荐职位等,这就促进了劳动力供求匹配效率的提升。劳动力创新性配置通过降低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信息成本和流动成本,使得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及企业多元化业务整合程度得到提高。政府方面,结合数智化发展趋势,政府部门可以从数字治理维度促进市场信息透明、提升监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掌握市场行情,以加快构建公平、高效、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例如,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劳动者技能结构和就业需求等,能够更加精准地制定就业促进政策、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三、劳动力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及逻辑机理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所有制关系、劳动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管理结构变革,也使得生产要素不断调整,生产要素间的互动过程更为紧密化复杂化系统化。劳动力创新性配置通过发挥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创新生产要素间组织方式及结构,塑造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劳动力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目标

受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人口结构加速转变、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涌现等影响,近年来我国部门间就业结构失衡、地区间及城乡间劳动力配置不均、就业不充分不平衡等矛盾凸显。一方面,青年群体出现就业慢、就业难等困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8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达18.8%。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行业及企业技工短缺、熟练工短缺、新型人才短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资料显示,近年来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①长期保持在1.5倍以上,高技能人才甚至达到2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生产性部门与非生产性部门之间还显著存在高素质劳动力错配现象。例如,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相比,我国非生产性公共部门及政府管制性行业人力资本强度均明显较高,而生产性部门的人力资本强度则较低。

劳动力配置失衡将造成严重的劳动力资源浪费,阻碍我国生产力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为具有内在整体性的战略加以布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所遇到问题的科学认识。劳动力创新性配置以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配,有助于促进其他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从短期来看,劳动力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应以市场运行机制为主体,通过深化改革弥补市场失灵、破除劳动力市场配置藩篱,建立更具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推动劳动力配置方式—结构—质量的系统性重塑。从长期来看,劳动力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即建立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未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及生产率“指数级”跃升,实现生产力的质变与跃迁。

(二)劳动力创新性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共同构成生产力的基本形态。劳动力创新性配置主要通过多维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和种类、提升供给质量,产生更多“高素质”劳动者、“新物料”劳动对象和“新介质”劳动资料,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