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动员群众: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的逻辑建构(1921-1949)

作者: 夏泉 康清越

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历经109年的苦难抗争,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了“起来”革命话语,广泛组织动员群众。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来”革命话语的概念意旨逐步明确和升华,覆盖面不断扩大,对国人释放了强大的号召力、动员力、感染力,促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相连的信任桥梁。“起来”革命话语的三种语义既有主旨核心又有辅佐补充,兼具革命目的与革命成效,相辅相成,共同形塑了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即是“起来”作为革命话语最贴切的释义与最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毛泽东;革命话语;“起来”;组织动员群众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1-0034-09

一、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的逻辑起点

(一)“起来”语义缘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起来”释义有五种,[1]在《汉语大词典》中,“起来”的释义更为丰富,[2]相关语义均符合日常语言经验。其中常见释义如“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3]中的“起来”表示“起身来到”;“黄巾起来二十余年,海内鼎沸,百姓流离”[4],此处“起来”表示“发生”。明清以降,“起来”作为一个口语化的词语被广泛应用于小说体裁中。

本文所探讨的“起来”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奋起、站出来、挺身而出”,也可理解为“拿起武器、发动攻击、起义或造反”,如《国际歌》歌词“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二是“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且继续”或“表示动作完成或达到目的”,如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联合起来;三是“向上”,如“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具体而言,第一种语义具有鲜明的革命话语内涵,第二、三种语义则需纳入到特定语境中考察。

至清季,鲜见“起来”以上述第一种语义出现,后两种则偶被运用。民国以后,关于“起来”的使用渐有涉及“奋起、站出来、挺身而出”的含义,但对“起来”的话语运用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起来”被纳入党的组织话语体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广泛运用“起来”建构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以此组织、动员、团结群众。无论是《国际歌》中的“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还是《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意向占据了歌词的核心地位。

(二)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的逻辑起点

从历史逻辑出发、以实际国情为依据,是毛泽东构建“起来”话语的起点。自1840年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击溃国人心理防线以来,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线诉求,成为先进分子的集体共识。但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的努力,都无法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改良主义被民主革命所取代,封建帝制随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覆亡。而中华民国的成立仍未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国人仍受到这“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和榨取。

在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双重作用下,1920年代,国民党、共产党和青年党等政党均以革命为志,力图夺取革命话语权,树己为革命正统。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决议中表明了对现有各政党“应采取独立、攻击、排他”[5]的态度,但实际情况使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革命策略。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共在对自身力量、革命阵地的需要、国民党革命势力和共产国际指示等情况作出综合研判后,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6]此时“革命”与“反革命”的界线在各党派的话语体系中得以明晰,但囿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框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体系未能实现重大突破。

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下,以俄式革命话语为内核,忽视了中国实际国情,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开始长征。至抗战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明确了带领中国人民“起来”的逻辑起点,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为核心的革命话语体系。

为考察毛泽东运用“起来”并建构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的变迁历程,笔者选取《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毛泽东文集》第一至五卷(以下简称两份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毛泽东在1921-1949年间使用“起来”革命话语的语义类型及表达特征进行分析,挖掘“起来”的话语价值,探究毛泽东在革命背景下以革命党的角色对革命话语“起来”的形塑与建构。

二、毛泽东“起来”革命话语的三种语义

(一)表示“奋起、站出来、挺身而出”语义的“起来”

“奋起、站出来、挺身而出、拿起武器、发动攻击、起义或造反”等义的“起来”是毛泽东建构该话语的核心内涵。中国共产党在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欺凌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革命斗争就是话语的斗争”[7],革命话语就是毛泽东在革命时代的政治表达与沟通手段。1922年,中共首个机关报《向导》发刊词中,明确表示当时的中国“在实质上几乎是列强的公共殖民地”,中华民族“势不得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8]180-181致力于建设一个完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可见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便呼吁国人“起来”,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而奋斗。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亦呼吁“全国革命的民众起来”[9]23。

为帮助民众理解和相信“起来”的强大力量,毛泽东将“起来”作为话语支点,运用于古今中外革命运动的案例之中。1926年毛泽东援引外国工人革命以倡导中国的阶级斗争:巴黎公社是“巴黎工人阶级起来的第一次革命的运动”,“民国六年俄罗斯工人起来革命”。他进一步指出,“被压迫阶级起来推倒压迫阶级的国内战争,才有价值。”他还以巴黎公社为例,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如秦二世时,起来革命的陈胜、吴广是农民”;“太平王洪秀全号召广西一班失业农民起来革命”。[10]33-34

毛泽东将“起来”的话语力量重点作用于农民。为指导和促进全国农民运动发展,1926年9月毛泽东在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序言中揭示,无论是国民革命的成功,还是农民问题的解决,都赖以农民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中国革命的形势只能是“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都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应该起来猛击买办阶级,并直接对付帝国主义。”[10]37-39该文反复号召农民“起来”,强调了农民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是必须要发动他们“起来”的对象。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赞颂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显而易见,“起来”的话语表达落实于农民运动,且反过来再次支持毛泽东的“起来”话语力度,融入其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思想和革命话语体系。

“起来”的话语表达除作用于农民运动外,毛泽东还将之运用于党内思想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如在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就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的各种思想作出指示:“号召同志们起来彻底地加以肃清”[10]78,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1931年中共总政治部通令,要求红军和当地政府普遍将《时事简报》举办起来,毛泽东力图在新争取的区域为群众做好解答工作,从而更好地“引导群众起来斗争”[10]259-260,达到组织和领导群众的成效。

随着“革命”和“战争”的推进,“起来”的话语力度愈发深厚。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人民更大规模地起来为救亡而斗争”[11]253。毛泽东力求“唤起民众”,呼吁广大民众起来抗战,然而至1937年10月,“广大的人民群众依然如过去一样被政府限制着不许起来参战”[10]375。毛泽东一方面不断组织动员民众起来,“唤起民众起来抗敌”[11]74,另一方面揭露阻碍民众起来的因素,即“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这是民族投降主义的大本营”,他们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右翼集团,既害怕自身财产受到战争影响,又“害怕民众的起来”[12]396。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民众起来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也更能展现出“起来”话语的含金量。

同时,“起来”的话语面向愈发广阔。毛泽东大力赞许“广大青年学生起来反对当局对他们的压迫,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一二九运动。同时指出“民主宪政的真正实现还需要大家起来奋斗”,“只有全国青年学生、工人、农民一同起来作斗争,才能把这个事情搞成功”。[13]250-257“起来”不仅用于动员中国人民,更指向全世界广大受压迫人民。1939年英法苏三国谈判破产后,9月,毛泽东就国际新形势作出判断并指出,无论在何处,人民不愿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他们就一定会起来用各种方式去反对帝国主义战争。”[12]582“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应该起来反对这种战争。”[12]595可见毛泽东运用革命话语“起来”时兼具全球视野,为“起来”话语赋予了鲜明的国际性。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然而“国民党人把人民手足紧紧捆住,敌人来了,不让人民自己起来保卫”[12]201,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妨碍全国人民起来打日本的”[14]221。为此毛泽东对“起来”的行动导向做出因势而新的阐述,即“希望全国人民一致起来,大声疾呼,要求国民党当局改变现行政策,以便迅速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14]2351945年4月,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毛泽东指出,国民党“惧怕人民起来,惧怕民主运动,惧怕认真地动员全民的抗日战争”[13]1046,呼吁“国民党军队中一切爱国的有良心的军官们,应该起来恢复孙先生的精神,改造自己的军队”[15]1073。

毛泽东还将“起来”话语用于鼓励民众个人提升。在文化工作中,毛泽东呼吁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15]1011。毛泽东将“起来”应用于日常学习与生活习惯的倡导中,使之更贴近群众,深入人心。

1945年9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毛泽东“向全国同胞和世界盟邦呼吁,一致起来,同解放区人民一道,坚决制止这个危及世界和平的中国内战”[14]1138,但是中国共产党“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15]的愿望并未实现。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16]1245,“希望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大家起来争取真正的民主的和平”[16]1388-1389。同时以战斗风格推进宣传工作,“要动员人民起来为解放自己而斗争”[16]1322。1949年1月,毛泽东谴责国民党激怒了人民,遭到人民的厌恶、斥责:“人民一齐起来和你们拼命”,“人民起来了,你们孤立了,因此你们打败了。”[16]1395

(二)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且继续”或“动作完成或达到目的”语义的“起来”

该语义的“起来”在两份文献中是数量最多的,且多为口语化的语气助词,本身没有什么含义。但当“起来”作为一个革命话语与其他革命相关的话语并用时,则是既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而非辅助性质的。笔者对两份文献中具有革命倾向性的“起来”词组做进一步频率排序后发现,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组搭配有“团结起来”“组织起来”“结合起来”“联合起来”“建立起来”“发展起来”“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动员起来”等。

可见,毛泽东始终坚持以革命话语“起来”作为动员群众的抓手。虽然在该语义下,“起来”以表述行为状态为主,主要语义在于“起来”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但是该用法也是强化“起来”话语力度的途径与手段。例如,毛泽东频繁运用“我们要将群众团结起来”此类句型,而非“我们要团结群众”。这说明毛泽东在结合革命需要与个人话语风格的基础上,系统地将第三种语义下的“起来”与具有革命性质的词语配合使用,将其融入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为“起来”赋予了革命话语的力度、深度与广度,提升了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话语与行动的理解度与接受度。

从“团结起来”“结合起来”“联合起来”等使用频率较高词组搭配来看,不难发现毛泽东高度重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得以赢得民心的秘诀。下面将以具体语句作为例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