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志愿服务伦理价值分析
作者: 彭柏林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志愿服务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可以凭借其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彰显独特的伦理价值。具体来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志愿服务的伦理价值至少可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二是促进劳动幸福;三是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四是促进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五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志愿服务;伦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1-0025-0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志愿服务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可以凭借其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彰显独特的伦理价值。具体而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志愿服务的伦理价值至少可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二是促进劳动幸福;三是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四是促进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五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一、促进经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无论哪方面的现代化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发展作支撑,现代化建设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换言之,经济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来说具有基础性意义。而志愿服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志愿服务虽是一种纯公益性的活动,但与经济建设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志愿服务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正是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经济建设也离不开志愿服务,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志愿服务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具体来说,志愿服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促进劳动结构优化。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由过去强调高速增长转向强调高质量发展。要使我国的经济获得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不断优化劳动结构。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劳动结构来进行的。优化劳动结构,最关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因为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属于“活的劳动”,在劳动结构中起着能动的、主导的作用,决定着生产力能否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从而获得现实的规定性。离开了劳动者这个“活的劳动”,生产力就最多只能以可能的形式存在着,而且即使是作为可能形式而存在的劳动资料本身也是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人的素质能否提高要受着这样或那样的因素的影响,而且需要从各个方面协同推进,而志愿服务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可以发挥甚为重要的作用,是提升人的素质的有效途径。经常性、广泛地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令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实践技能不断得到提升,而且还可以使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人生阅历更加丰富、精神境界不断得到提升、生活态度变得更加积极有力。美国学者詹姆斯·尤尼斯等人曾经通过观察研究发现,经常通过参与社会性服务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提供帮助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对待自我的看法上,还是在对待他人的情绪和态度上,都会发生实质性的转变。[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常性参与志愿服务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塑造一个人的健康人格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第二,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如据统计,志愿服务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2013年为万分之3.60,到2019年则提高到万分之8.50,增长了136%;志愿服务对第三产业总产值的贡献,2013年为万分之8.19,到2019年则提高到万分之15.77,增长了93%;志愿者贡献的工作时数,2013年为43.6万人,到2019年则提高到106万人,增长了143%。[2]
第三,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社会资源科学配置。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满足人的需要的社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人的需要具有无限性。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东西,“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 ;与此同时,人的需要又是各种各样且不断发展变化的,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或者部分得到满足之后又会产生一种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资源又总是相对有限甚至稀缺的。这就是说,社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稀缺性决定了人们的需要是不可能得到绝对满足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对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以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生产出更多更适用的商品和劳务满足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需要,就必须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志愿服务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将政府或社会转移出的一部分资源进行再配置”,而且“可以对社会零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再配置”。[4]就前者来说,自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来,就有大量志愿服务组织以直接或间接购买的方式承接了部分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有力促进了这方面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就后者来说,如英国慈善救助基金会(Charities Aid Foundation)2017年发布的《2017年世界捐赠指数报告(WGI)》显示,中国在2017年度被调查的139个国家中,捐赠指数排名第138名,其中志愿者人数6700万名,志愿者捐赠时间率为65,排名第134名[5]57-58;截至2015年,在12年的“西部计划”实施过程中,全国累计有16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近万名研究生组成支教团志愿者被选派到22个中西部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100多个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有23个省(区、市)参照“西部计划”选派了4万多名青年志愿者到西部地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6]73-74所有这些事实和数据表明,志愿服务在促进我国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四,助推绿色发展。经济发展总是和绿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指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正因为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绿色发展工作,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7],强调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志愿服务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已经在我国的绿色发展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诸如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上海市徐汇区“绿主妇我当家”环保行动小组、北京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广东省环保志愿者总队等各种各样的绿色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这些绿色组织及其志愿者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促进劳动幸福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人民谋幸福,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决定了促进劳动幸福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所谓劳动幸福,即人们因在劳动中感受到作为人的类本质的确证或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感、满足感、充实感和欣慰感。劳动幸福是与人的类本质的确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来思考幸福问题,就必定将劳动幸福视作“最高律令”[8]。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作为类存在物,不仅从理论与实践上都将他自身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9]56。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动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9]57。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人超越了生物本能的限制而能通过自由自觉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劳动来维持生存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劳动视作人的本质,视作人区别于动物的类特性。也正因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和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类特性所在,所以唯有劳动才是人的所有活动中最具价值、最为崇高的活动。
既然劳动在人的所有活动中是最具价值、最为崇高的活动,那么人们就应当对劳动充满热情,视劳动为最为光荣、最为幸福的事情。然而,为什么人们又会在劳动中感到不幸福、不快乐甚至对劳动产生厌恶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的劳动本质发生了异化。劳动的异化,使得劳动在获得现实性的同时又丧失现实性,不再作为劳动者独立的人格存在方式和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存在,而成为“被强制的生命活动”[10]。劳动的异化,使得“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仅不能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出来,反而使自己的肉体与精神遭受着这样或那样的摧残与折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不会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并且会因为感到不舒畅、不自在和不幸而“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9]54-55。
既然劳动异化是导致劳动不幸的根源所在,那么要使人们获得幸福,就必须对异化劳动进行否定、进行扬弃。志愿服务则是扬弃异化劳动、促进劳动幸福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积极的否定与扬弃为人们通过劳动确证人的本质和获得幸福创造可能和条件。首先,人们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之所以感到不幸、不自在和不舒畅,就在于劳动不是出于劳动者自愿,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一种外在于劳动者的被迫的强制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毫无劳动尊严可言,“而劳动一旦丧失了尊严就会使劳动幸福变成空话”[8]。要改变这种劳动者毫无劳动尊严的状况,就得扬弃劳动的被迫性和强制性,使劳动者出于自觉自愿地参与劳动活动。志愿服务最为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强调自觉自愿性。我国的《志愿服务条例》明确将自觉自愿规定为志愿服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因为志愿服务是人们自觉自愿参与的,因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人们再不会像异化劳动条件下的劳动者那样不能获得自我肯定,遭受“最残酷最带侮辱性的折磨”[11],而是能够充分地占有劳动本身,尽情地将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将自我创造的本性彰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不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反而会感到愉悦、充实、幸福和充满乐趣。其次,与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者耗费的力量越多自身和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9]52不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活动中,个人为他人、社会付出得越多,就越能获得自我肯定,越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当然,“这种回报不是金钱,不是奖励,甚至也不是赞美,而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感,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高峰体验’。……被社会认可、被他人需要,感到自己的奉献有价值,作为一种‘内在’奖励能够带给人持久的激励”[12]。于是,人们不但不会像在异化劳动条件下那样感到压抑、不幸和不快乐,反而会因为经常性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深刻感悟到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而获得一种愉悦感、崇高感和使命感,获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源泉,从而增强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与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因劳动外在于劳动者,“不属于他的本质”[9]54而使其只能在强加的一定的特殊活动范围内活动不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活动中,任何人的活动范围都不会受到特殊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参与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挥,而且会伴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而使自己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越是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越能感悟到志愿服务之于确证人的本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越能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服务是最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获得劳动幸福的途径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