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中国精神概念的流变
作者: 魏崇辉摘要:中国精神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党和国家若干文献文本的考察,可以系统梳理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精神概念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基本框架之初步凝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集中体现之持续深化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时代精华之日臻完善的流变。通过对流变的透析可见,中国精神的“中国”蕴含着深厚历史积淀、党的有力领导、民族强劲韧性等基本维度。“精神”集中表征为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图式。中国精神概念的界定过程与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密切相关,展现出累积性特征。对中国精神的展现与弘扬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与践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精神;概念史;累积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1-0013-12
一、问题的提出
自近代以来就有关于“中国魂”的讨论①,但关于中国精神②的嬗变历程、内涵组成等问题却聚讼纷纭。近年来,中国精神的讨论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尤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标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国精神进一步推到理论的前台,成为亟需学界讨论的命题。
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精神概念的产生演变、内涵变迁等问题进行梳理,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价值。于知网以“中国精神”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学界较早关注中国精神的文章发表于1983年,从鲁迅社会伦理思想出发对中国精神的内涵、外延与表征等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2]中国精神的表面意思是“中国的精神”,作为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典型概念,带有特殊的时代意蕴。既有研究对这一概念的界说比较多样,共识性把握有待进一步凝练。代表性观点有谈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3]“莫言与中国精神”[4]等等;从中国精神时代意蕴、生成逻辑与表现形式出发的分析[5];从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精神出发的实践维度进行的阐释[6];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发展的历史维度进行的推演[7];从中国精神角度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整体性努力的最高表达,是时代精神的最高凝聚。”[8]大多数研究直接将中国精神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使用。从概念史的角度对中国精神的研究尚付阙如。
需要说明的是,概念史的着眼点是具有关键意义的、浓缩的词语[9],通过阐释与分析特定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概念化过程,寻绎其历时意义嬗演的连接点。本文拟通过深入探究党和国家政治话语中中国精神概念的历时演变,回答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精神概念化的关键问题,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提供支撑。首先,从特指的中国精神出发,全景展示中国精神的概念化过程。其次,以关键的时间节点为界限,厘清中国精神的要义及其拓展。再次,尝试归纳总结中国精神概念的当代理解方式。本文研究文本资料主要包括:一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二是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会议新闻稿汇编,主要有人民日报、《求是》杂志、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篇幅与主旨,本文对中国精神概念的厘定紧紧围绕其初步凝练、持续深化与日臻完善展开,在党和国家的文献中涉及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表述,虽然从广义上来说它们也属于中国精神的范畴,本文亦会提及,但并不将之列为所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中国精神概念的初步凝练
中国精神的思想内核孕育于中华民族绵延的几千年历史演进和文化积淀之中。1840年以来,在与西方列强的对立和自我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作为民族国家集体意识和精神要素的中国精神以一种整体的、相对独立的面貌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间开始了理论建构与实践探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簇生了对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素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概念被具象化。此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精神的实然存在、基本内涵、主体要素和价值功能做出了基本厘定,并将中国精神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呈现出来。
(一)概念浮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独立、探索国家建设的进程中,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革命精神”的要素。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时代命题,给予中国精神以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等内容[10]。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被凝练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1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2],为中国精神赋予了两大核心内容,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尽管在中国精神作为一项政治话语正式提出之前,学界已使用过中国精神这一概念,且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也十分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凝练,但把中国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指的概念正式提出,是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成的。
(二)酝酿提出:概念的明确
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古人的政治抱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献身精神等都应该在当代得到赓续和发扬,因为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13]。“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提法被用以论证中国精神来源和动力。这一时期确定了中国精神的实然存在。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4]中国精神被确立为一个特定的、独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抽离出来。随即,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阐释了中国精神作为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内容框架,中国精神的经典内涵被正式明确。
2013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此次会议提出,增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聚合力、“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在极度困难的情境下显得愈发重要,并从现实需要和实践需求的角度阐释了凝练中国精神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形成要快速凝练、弘扬在芦山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模范与崇高思想以“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增添新的正能量”[15]的共识,为中国精神内涵提出了鲜明的例证。此次会议使用了特定的中国精神概念,并将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并举,蕴含着对中国精神功能阐释之意。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了全国劳动模范代表,指出在全国各族人民斗志昂扬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所形成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等强大精神力量的动力作用,充分肯定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事件中凝结成的精神要素,为中国精神的内涵注入了具体的元素。为戮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工人阶级明确提出要求和希望:“一定要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16],坚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此番对中国精神的强调,将其与中国道路并举,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精神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为中国精神概念的解读置入了工人阶级主体的价值立场。
此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三者以一个“组合”的形式多次共同出现于系列重要讲话和文本当中,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国精神的概念解读和立场判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框架。这一概念也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丰富。
(三)中国精神概念的不断丰富(2013-2014)
从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入大众视野之后,中国精神概念的初步凝练阶段其不断丰富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中国精神具体内涵的拓展。201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17],将“载人航天精神”融入中国精神的具体内容,突破了以历时性方式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范式,而是以共时性的特点把握具体精神丰富中国精神内涵的方式。
二是中国精神构筑主体的稳固。2013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贺信中肯定了艺术工作者在中国精神中的主体作用,并为艺术工作者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18]。10月18日,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会上再次重申了工人阶级在中国精神构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我国工人阶级要“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19],夯实了构筑中国精神价值立场和阶级立场。
三是中国精神功能场域的淬炼。2013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向国际社会声明了中国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20]的作用,表明了中国精神不是单纯的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心理反映,而是承担着提振实践新时代使命的精神状态的功能;同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内容大会形成共识:要“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1],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在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方面的作用。这一共识的凝结将中国精神的功能延伸至思想、舆论和文化支撑的领域,具体化了中国精神发挥精神动力、支持和积极效应的场域。
三、中国精神概念的持续深化
2014年,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纷至沓来。尤其新中国迎来65周年华诞之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号角”[22],北京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科学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23]。此背景下,中国精神的内涵有了深化发展。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分别从目标指向、国际视野、主体维度和呈现形态四个层面对中国精神进行了创造性建构,指出当代中国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集中体现,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
(一)建构中国精神的多重路径(2014-2016)
2014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强调,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24],实现对中华儿女携手缔造中华民族新伟业的精神动员,将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开启了对中国精神概念的持续深化建构。
其一是从目标指向进行建构。同年10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缕析了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25],这一过程意味着充分继承和弘扬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向上向善的思想传统与文化精髓,在新时代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献力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建设,助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此次讲话明确构筑中国精神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为前提,并将中国精神的建构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语境下,表明了中国精神展现与弘扬的现实需要和目标指向。
其二是从国际视野进行建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文艺工作者厘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6]为要求的工作宗旨,表明中国精神关涉到文艺和文艺工作的根本性、方向性,关涉到国际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这一观点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的大会交流发言中得以进一步阐发,“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把一个文明进步、开放包容、繁荣发展的中国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27],将中国精神与中国故事相联系,与塑造国际形象相联系,延展了中国精神的讨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