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型:历史审视和现实拓展

作者: 齐卫平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探索找到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从历史视角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型过程,对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取得的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围绕“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创新治国理政方式取得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语境、新的场域和新的意蕴。党的二十大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熟成型。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使命艰巨,任重道远。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型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2-0001-10

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一个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熟成型的标志。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长期探索的结果,是经受挫折、付出代价、历经磨炼而找到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18这个阐述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熟成型过程的发展脉络,“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八大以来”三个标志性时间概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历史考察的视角。从道路的成熟成型过程加以审视,既有助于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成果的来之不易,又有利于增强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基础奠定: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

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源头发端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社会以此为起点进入近代历史的发展阶段。这场让中华民族蒙受耻辱的战争也使中国卷入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打开国门后的中国人看到了世界现代文明成果,萌生了追求现代化的愿望。一批批先进中国人孜孜不倦地寻找救国救民道路,试图仿效西方式的道路把中国引上现代化的轨道。然而,“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2]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个登上历史舞台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为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带来了历史契机和展示了光明前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追求现代化对中国人民来说只是一种奢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走通现代化的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领导中国革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集中体现在对面临主要任务的科学认知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3]3这既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于主要任务的准确判断,也是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党提出“把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目标,表达了追求现代化的志向,通过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为进行现代化建设扫除障碍,团结带领人民在改造旧世界的伟大斗争中取得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成果,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帷幕。然而,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使建设新世界的使命十分艰巨,恶劣的国际环境使中国发展现代化面临极大困难,国家建设受到各种掣肘。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为改变一穷二白落后状态顽强奋斗,实现了社会深刻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在实现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后,我国经济建设走上统一、统筹、统合的发展轨道,党中央制定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有序安排现代化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这些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以追赶世界发达国家为目标,党中央鲜明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要求。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4]。1956年,党的八大把工业化建设、由农业国到工业国转型的任务提上议程。毛泽东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这个任务促使“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形成。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6] “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出,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热情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围绕“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开展初步实践的历史不能否定。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机械照搬苏联模式,同时也因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新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走了一段弯路,遭遇了严重挫折。随着“左”倾错误思想的滋长,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思想和实践上偏离了正确轨道,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进程也因发生“文革”十年内乱而中断,教训沉重而深刻。任何事物发展必然有一个过程,人生下来时都不会走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条件落后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是一件轻轻松松、仅靠敲锣打鼓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犯错误、摔跟头、遭挫折、付学费很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探索中的曲折,才能有吸取教训后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新实践。

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党和人民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所进行的奋斗意义十分重大,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历史实践留下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前进足迹。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社会变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树立了正确方向,决定了党领导现代化发展从一开始就走上与西方现代化发展不同的道路。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整个时期,党中央追求现代化的目标瞄准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体现了远大志向。第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为新时期开创现代化建设新道路做了理论准备。第四,党和国家事业在各领域的发展,推动形成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框架。第五,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取得的进步为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成绩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1979年1月,邓小平在和外宾到谈我国现代化发展时说:“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主要依靠过去三十年建立起来的基础和积累起来的建设经验。”[7]480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我国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8]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9]695这些评价,是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探索到成熟成型发展过程时必须坚持的历史结论。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形成“小康社会”战略构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实践引领现代化建设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驶入工业化的快速路”[10]358。围绕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新的实践场域。

党中央下决心实施改革开放的思想逻辑是闯出一条新路,如果还是困在死胡同里,中国现代化就看不到前途。邓小平从一开始就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重申“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重新开启中断了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实现“四个现代化”始终是邓小平关注的重点,1977年,他在一些讲话中重新提出“四个现代化”,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7]172。该年9月10日,邓小平会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在谈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时指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提出的计划、设想。由于‘四人帮’的干扰,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受到相当的破坏。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和破坏的东西抢回来。”[7]198此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话语反复出现在邓小平的讲话中,他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争取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们的科学技术比较接近世界先进水平。”[7]302“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方向是很明确的。从中央领导到全国人民,上上下下都是一致的,根本的一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7]448邓小平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11]。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含义之一就是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新道路。

就发展水平而言,20世纪60年代我国和国际上的差距还比较小,70年代差距就拉大了。邓小平深切感受到现代化快速发展使我国陷入尴尬的境地,他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7]372-373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得以逐步恢复参与和担任党中央工作,在会见来访中国的外宾活动中接触到世界发展的大量信息。1977年他先后出访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1978年10月他前往日本访问,1979年1月他前往美国进行正式访问。通过这些活动,邓小平亲眼目睹了在我国被耽误的时间里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国家落后感到汗颜。这既坚定了他领导党中央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又促使他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形成新的思考和作出部署调整。

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思考中国现代化形成的战略构想。1979年3月,邓小平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7]496同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7]497同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7]582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用“小康”概念与西方现代化作区分基于什么样的思想逻辑?从邓小平一系列论述来看,主要体现两个精神。一是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与西方不同,指出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这四个字的限定,这是对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规定。二是强调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一步步推进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指出:“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2]421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不恢宏,但人民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奠定一个很好的前进的基础”[12]422。这样解释“小康”社会体现了务实精神,从此现代化发展部署的明显变化是不再提“四个现代化”的具体要求,而是强调首要目标是摆脱贫困,使人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显然,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的雄心壮志相比,建设小康社会从奋斗目标来说有所降低,但这个构想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它恢复和强化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记忆,激发了党和人民为现代化而奋斗的热情,明确了切合实际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一步步干出来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