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观到人生观
作者: 唐正芒摘要:毛泽东日常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外交、军事等方面内容,堪称一座思想富矿。细细研究毛泽东的日常谈话,可以发现,其中也包含了毛泽东独具特色的饮食观,如“吃得素一些对健康有好处”“辣椒是个好东西”“酸甜苦辣都要适应”“小米就是能养人”“剩的饭不准倒掉,留着下一顿吃”等。从内在逻辑分析,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饮食观是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向上、乐观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直接体现。新时代,分析研究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饮食观,深刻透视其折射的人生观,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意义重大。
关键词:毛泽东;日常谈话;饮食观;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6-0001-10
毛泽东一生既写下了大量成文成册的理论著作,也有同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人民群众、外国友人轻松随意的日常谈话。这些日常谈话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外交、军事等方面,堪称一座思想富矿。近年来,笔者组织“毛泽东日常谈话研究”课题组搜集整理了近400万字的“毛泽东日常谈话”。从中发现,毛泽东日常谈话中有大量关于饮食的态度、看法、观点等内容。透过毛泽东关于饮食的系列谈话,人们既能了解到毛泽东的饮食观,也能直接感受到毛泽东积极、向上、乐观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研究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饮食观及其折射的人生观,对于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干净做人、踏实做事、清廉为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饮食观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生存的基础,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喜好素食,爱吃辣椒,拒绝浪费。细细品读毛泽东日常谈话中有关饮食的诸多言论,其饮食观可以从中窥见一斑。具体说来,从毛泽东日常谈话来看,其饮食观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吃得素一些对健康有好处”
毛泽东饮食偏素,有一次他和医生徐涛谈起饮食问题时说:“中国是东方国家,习惯上吃得素一些,本来在中国古代佛教僧侣终年吃素食,据说南朝梁武帝终生都吃素,影响较大,后来素食由寺庙传到宫廷又传到民间。不过我们并不是全素,但吃得素一些对健康有好处。”[1]608-609
毛泽东喜欢吃的素菜很多,其中一道菜就是马齿苋。他不仅自己吃马齿苋,而且还劝江青、子女、工作人员也吃马齿苋,因为他知道,马齿苋既可做菜,还可入药,对身体大有好处。1959年,毛泽东南巡至湖北省会武汉,邀请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留下和他共进晚餐,餐桌上就有一道炒马齿苋。毛泽东为王任重夹了一大筷子马齿苋,并对他说,不要小看这道菜,它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可以清热除湿呢。1967年12月25日,毛泽东七十四岁生日的午餐桌上就有一盘马齿苋。毛泽东边吃边说:“这种野菜过去吃它充饥,现在有的人都不吃了。我认为这是一种好菜,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2]249-250
毛泽东喜欢吃素的野菜。1958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西湖刘庄休养。有一天登山时,他看到了青翠的蕨菜,于是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想吃点野菜,回去时叫张国兴给他挖些蕨菜。张国兴照办。吃完炒蕨菜,管理员问毛泽东是否好吃。毛泽东说:“好吃,我就爱吃这样的农家菜饭,你以后要经常给我挖些野菜,我们就是靠吃野菜过来的呀……”[3]185-186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内涵却十分丰富。
从毛泽东的言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喜欢吃马齿苋,不仅是因为马齿苋可以入药,对身体有好处,而且因为马齿苋在中国共产党困难之时提供过“帮助”。毛泽东爱吃野菜,是对过去艰苦生活的回忆和纪念,提醒共产党人不要忘本。
(二)“辣椒是个好东西”
与大多数湖南人一样,毛泽东喜欢吃辣椒。他几乎每顿 “正餐”中都少不了辣椒,他的餐食中时常会有辣椒酱或是干焙辣椒。长征途中毛泽东还吃过辣椒粉拌梨子[1]3。1932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遭国民党经济封锁,根本吃不上盐,毛泽东就用辣椒代替盐下饭。晚年他虽然罹患多种顽疾,吞咽都已十分困难,但依然没有改变吃辣椒的习惯。
毛泽东不仅喜欢吃辣椒,而且还多次用辣椒形象生动地讲解军事理论。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开座谈会,进餐时品尝了当地产的“灯笼泡”辣椒,他幽默地说,“凡事不能光看外表,这辣椒很大却不如湖南的辣。这正像反动派一样,别看他表面强大,却是中间空空的灯笼泡!”[4]127当年,面对国民党10万大军进攻中央苏区,红军正在考虑采用何种战略战术时,毛泽东夹了一个又小又辣的“朝天椒”放到彭德怀碗里。彭德怀被辣得鼻尖出汗,毛泽东见后幽默地说:“游击战是青辣椒炒肉,溜到肚里才感到辣,运动战是爆烤的朝天椒,别看它小,进口就呛人,从头辣到脚。”[5]29毛泽东的比喻让彭德怀迅速领悟到其中内涵,毛泽东就这样用辣椒给将士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课。
毛泽东还曾风趣地把辣椒与性格和革命斗争精神联系起来。他曾多次谈起他的辣椒经:“吃辣椒要有决心的,要不怕辣,不怕苦。辣椒是个好东西,大凡革命者都爱吃它,我们湖南家家都种辣椒,人人都吃它,人人都革命。”[6]1938年6月至12月,毛泽东给延安抗大第四期学员讲课时也提到辣椒,“听说你们有些人不吃辣椒,我看吃辣椒也表现出一种革命精神。你辣,我不怕你,而且我敢吃掉你,对日本帝国主义也是一样,你凶狠,我不怕你,而且我敢打倒你,吃掉你。”[7]1942年8月30日晚上,毛泽东邀请孙平和另一位苏联人谈话时说道:“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一定会吃红辣椒。”[8]1948年冬至1949年的某一天,毛泽东和米高扬比赛吃辣椒,米高扬一根还未吃完,便泪流满面、咳嗽不止。毛泽东见后幽默地说:“在我们中国,不会吃辣椒就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看起来你还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家啊!是啊!你有你的厉害,但我也有我的长处。中国有中国自己的特点,不了解这一点儿,是要栽跟头的!”[9]1962年1月底,毛泽东在钓鱼台,听到从基层回来的同志说辣椒太辣,吃不习惯时,毛泽东说:“湖南人、四川人没有辣椒受不了,要顿顿吃。爱吃辣椒革命性强啊!”[2]174-178在毛泽东的认知里,吃不吃辣椒是判断是否是彻底的革命者的标准。革命者就应该不怕辣,辣不怕,要有斗争精神,要有必胜信念。
此外,毛泽东还把吃不吃辣椒看作是能否践行群众路线的体现。在得知毛泽民在上海待了几年后怕吃辣椒时,毛泽东说道:“江西、湖南人喜欢吃辣,一辣开百味……要与这里的群众打成一片,就要学会吃辣椒。我说的不吃辣椒就不懂得中国革命,就是这个意思,不要绝对化。”[10]可见,在毛泽东那里,辣椒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丰富的战略战术。
(三)“酸甜苦辣都要适应”
在饮食方面,每一种食物、每一道菜品都有自己的味道,也都有各自的营养。毛泽东虽然偏爱素食,倡导要多吃素,但是从味道的角度而言,他主张各种味道都要品尝、适应,都要学会接受。
毛泽东主张多吃有苦味的菜。在他看来,这叫“先苦后甜”“忆苦思甜”。这种观点与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井冈山时期,部队没有菜吃,战士们就采一种叫“苦菜”的野菜回来吃。一次吃饭时,毛泽东看到战士们光吃饭不吃菜,他便端着饭碗坐到大家中间,吃了一口“苦菜”,然后对战士们说:“这是苦菜,味道很苦,可它还是有些营养,吃了它,我们就有力气打败敌人。今天我们在这里吃苦,为的就是革命胜利后的甜呀!这就叫先苦后甜嘛!”[4]118毛泽东吃苦菜讲究的是大道理,着眼的是大格局,为的是能吃得了苦、最终争取革命的胜利。
革命战争时期,条件艰苦,毛泽东经常有滋有味地吃苦瓜,并号召大家以吃苦为乐。很多时候他还会用苦瓜来招待湖南老乡,甚至用苦瓜招待过溥仪、章士钊、程潜等宾客。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下榻韶山招待所,在吃饭时吃了点苦瓜,他感叹道:“人生啊,酸甜苦辣都要吃一点,这是意味着人生什么都有的,酸甜苦辣都要适应。”[11]晚年的毛泽东谈起吃苦瓜的好处时说:“苦瓜这种菜,我的家乡很多,房前屋后都可以种,好种也好活。有些人吃不习惯,是怕它的苦味。我不但吃得惯,还一生都吃,从小就爱吃,就图它这个苦味。我这个人一生没少吃苦,看来是苦惯了,以苦为乐了。”“凡苦的东西,对人体都有些好处,苦能去火明目嘛。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上火。有时生气也上火,这叫虚火。这种人吃点儿苦很有必要,我这个人也爱上火,所以命中注定要吃苦,不如主动去吃,免得火气太大。火气太大,不是伤人,便是伤己噢。至于明目,更是它的大好处,我现在有点老眼昏花了,时时吃一点,免得看不清事理。”[5]7可见,毛泽东对苦瓜的偏爱,对苦瓜的推荐,一方面是源于苦瓜的功效——苦瓜能去火明火,对身体有益。另一方面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理解,认为人的一生酸甜苦辣都应该品尝。特别是他所讲的“主动吃苦”,其实是要求共产党人要主动剔除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保持肌体健康。这些认识或许正是毛泽东一生虽经坎坷,却能坦然面对的原因。
(四)“小米就是能养人”
小米是北方人的饮食中常见的一种食物。“看看陕北好地方,尝尝小米熬米汤。”[12]虽然是南方人,但毛泽东同样偏爱小米。在他看来,小米能养人。20世纪50年代,保健医生徐涛见毛泽东的饮食条件很差,建议毛泽东吃一吃名贵菜肴,毛泽东皱起眉头说:“要开国宴呀?你那些菜贵是贵了,贵了不见得就好。不见得就有营养。依我说,人还是五谷杂粮什么都吃的好,小米就是能养人。小地主、富裕农民都比大资本家活得长,你信不信?”[13]
毛泽东说“小米能养人”是有原因的——他常念的陕北小米对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北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吃着陕北的小米,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反动军队的飞机和大炮。1936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请斯诺吃饭,亲自将小米干饭盛在碗里递给斯诺:“你要习惯吃小米,不习惯吃小米,就不懂得红军,就不懂得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能以小米加步枪,对付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还要打败有优良装备的日本侵略者。”[5]47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听到秘书是山西人时,笑着说,我们在陕北十年了,陕北的小米养育了我们,陕北人民对革命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14]5721949年3月,在筹备进北平的工作时,毛泽东对警卫员们说:“吃小米吃了这么多年,不要忘掉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侵略者和美蒋反动派的。”[15]毛泽东喜欢小米,推荐小米,饱含着他对陕北老乡深深的感激之情,是感谢陕北老乡对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另一种表达。
因为“小米能养人”,所以1947年3月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当各解放区的领导同志都劝毛泽东暂时撤离延安时,毛泽东却坚持留在陕北。个中缘由,他是这样解释的:“中央红军长征以后,我们的党像孩子生了一场病,是延安的小米,延河的水使我们恢复了元气,使革命站稳了脚跟。”“我决心和陕北人民在一起,不打败胡宗南绝不过黄河!”[16]1947年转战陕北期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有时连小米也吃不上。警卫员见毛泽东工作很劳累很辛苦,就想办法弄来一点小米,蒸了一碗小米干饭给他送去,毛泽东说:老乡们吃不上小米,机关部门也吃不上,你为什么给我弄小米来!不要这样做。老乡们生活多苦,他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一定要给我做钱钱饭(“钱钱饭”,一种豆糠粗饭)![14]600陕北小米养育了党和红军,毛泽东铭记人民的恩情,誓与陕北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一句“小米能养人”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
(五)“剩的饭不准倒掉,留着下一顿吃”
毛泽东要求秘书不能把剩饭倒掉,要把未吃完的饭留下来供下一顿吃。有一次,警卫员陈昌奉看到只剩下一点饭,就倒掉了。第二天毛泽东问,小陈,昨天剩下的饭呢?陈昌奉回答说倒掉了。毛泽东听了很不高兴,批评陈昌奉说,群众的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下次剩的饭不准倒掉,留着下一顿吃。1950年初,毛泽东对生活管理员武象廷说:只要饭菜做得干净卫生就可以了,不必买一些贵重的东西给我吃。比方说,冬天别买那些西红柿、黄瓜之类的新鲜蔬菜,冬天买一条黄瓜的钱,到了夏天就能买一筐黄瓜,冬天买一条黄瓜只能吃一顿,夏天买一筐黄瓜能吃几十顿。
毛泽东是勤俭节约饮食观的积极倡导者,也是积极践行者。1943年秋天,毛泽东在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德怀等人的陪同下,到南泥湾视察。在视察完359旅返回延安的途中,毛泽东专程来到位于九龙泉的359旅719团视察。359旅为首长们精心准备了一顿午餐。他们选了两只自养的鸡,从山里采来香草,做成了烧鸡。毛泽东看着烧鸡问王震,战士们能吃上烧鸡吗?王震回答说,战士们一周可以吃上两次猪肉,每次人均四两。每个月可以吃上一次鸡肉和羊肉,人均半斤。毛泽东高兴地说:这就好。他觉得只有战士们能吃上肉,他才有资格吃烧鸡。吃完饭后,毛泽东问餐厅工作人员,鸡骨架怎么办?餐厅工作人员说只能扔了。毛泽东却说扔了可惜,然后一边说一边用手把上衣口袋拉开,餐厅工作人员心领神会,立刻把鸡骨头装进了毛泽东上衣的口袋。回到延安,毛泽东把鸡骨架熬成了鸡汤。今天我们从一张毛泽东视察南泥湾的经典照片上,仍可看到当年毛泽东那只装着鸡骨头的鼓鼓的上衣口袋!其勤俭节约、唯恐浪费的习惯可见一斑。